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胆囊息肉并不可怕

发布时间:2018-07-0463387次浏览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大多数没有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才发现的。现代人本来就怕查出点什么问题,一旦查出有胆囊息肉就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那是因为人们对胆囊息肉的不了解而无端地害怕。

胆囊息肉为何会让人觉得如此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平时医生是怎么说的:“你的息肉有一厘米了,赶快切掉胆囊吧,要不会癌变的!”;我们再看看网络查询到的一些信息:“胆囊息肉平均癌变率由1-2%提升到8-12%,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杀手。”;还有诸如“胆囊息肉具备潜在攻击性强,癌变率高的特点”等。对于一个刚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当他听到这些、查询到这些、看到这些时,他能不害怕吗?以上所说就完全不对吗?当然不是,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中确实包含有这些。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作为病人,要主动的较全面的了解胆囊息肉(但信息量太多,复杂,斟酌谁是谁非确实不容易!),当医生的也应该有义务简要介绍胆囊息肉。其实,胆囊息肉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症状,而能癌变的息肉并不太多,如果不会癌变,它应该算不上是什么疾病。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吗?关键是哪些息肉会癌变。下面我就根据病人最为关注的热点来介绍 。

1 胆囊息肉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息肉就是赘生物,通俗的讲息肉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类似于皮肤上的赘生物,俗称“瘊子”,只是它不在皮肤上而在胆囊粘膜上。胆囊息肉即没有症状又不会影响胆囊的功能,如果它不会癌变,那么它严格的来说,它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2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手术呢?胆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它癌变了再做手术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治疗对策。临床上所谓胆囊息肉或者胆囊隆起样病变实为一组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囊疾病。目前通用的病理分类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如下: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

3 胆囊息肉中有多少可以癌变呢?据统计: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中也只有12%可以癌变。鉴于目前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只局限于胆囊粘膜的早期癌,而胆囊癌的总体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客观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胆囊切除。尽最大可能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息肉有可能癌变就是胆囊息肉最为可怕之处。医生也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仍然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胆囊息肉检出率。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可能会查出胆囊息肉。

4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侦别可以癌变的息肉呢?从上述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和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治疗上可以简单地说“胆囊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而真性息肉要预防性切除胆囊,息肉样癌要行胆囊根治性切除。”然而,目前的医学检查不能准确确定息肉的性质,故将怀疑真性息肉的胆囊一律切除,做以绝后患。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半数以上的胆囊被冤枉切除。也许有人会问:有没有不手术就能知道胆囊息肉的真假?能不能将胆囊内的息肉取出来然后再将胆囊缝上?我们都知道,肿瘤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是组织学诊断(也叫病理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穿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盲袋状空腔器官,它没有自然腔首来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所以,不想通过手术就能获得胆囊息肉的性质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我们将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这部分病人,在手术中取到息肉的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酌情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又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它是通过腹腔镜来了解腹腔内情况及胆囊的外观,初步判断胆囊是否正常及腹腔内是否有癌的病灶,然后在腹腔镜直视下将胆囊底部夹住并将其拖出一小部分到腹壁切口外,再将胆囊底部切开一个很小的口,通过这个口我们再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的情况,包括胆囊粘膜是否有胆固醇沉积、息肉的外观数目、胆汁是否清亮、胆囊管开口是否通畅等,最后通过胆道镜用活检钳将息肉一一夹取,取出的息肉进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活检,如果快速冰冻切片活检报告为属于胆固醇性等良性息肉,那我们就尽力取净胆囊内息肉后再将胆囊小口缝合。胆囊就这样保留在你的身体里了。此手术技术相当成熟,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但目前医学界对此手术也有争议,其原因就是此手术不能改变胆囊的内环境,息肉的复发将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当你有胆囊息肉时,在就诊的时候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意见。这一点,希望大家能理解。

5 胆囊的良性疾病保留胆囊是否有必要?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保持完整的身体,这是孝道的开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病人有着强烈的保留胆囊的愿望,甚至喊出“誓与胆共存亡”的心声。此举并非愚昧。从现代医学生理上来讲,也是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只可惜现代西医在胆囊切除术诞生的120余年里,一直没能找到替代胆囊切除的更好方法。因此,在上个世纪里,中国人一直在忍受着不得以毁伤源于父母的身体。当然,单纯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保留胆囊的意义是有点偏颇。但病人有强烈的保留胆的要求是可以从文化中寻求到根源的。目前我们能够通过胆道镜来观察胆囊内息肉的外观,对真假息肉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将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检,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来决定胆囊的去留。如此,我们能够做到保留假性息肉的胆囊,去除真性息肉的胆囊,即能解除胆囊癌的后顾之忧,又能保留正常的胆囊。这样在不增加病人痛苦和费用的情况下,极大可能保留了一部胆囊,这也是人类人文医学的具体表现。所以,我认为适当保留胆囊还是很有必要的。

6 胆囊息肉治疗建议对比:外科教材对胆囊息肉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① 1单发息肉;② 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 ③ 病变有增大者; ④ 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 年龄在5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目前新观念:一 观察(内容同上)。二 假性息肉要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大力提倡健康体检,使胆囊息肉的检出数量日益增多,胆囊息肉已成为最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然而,对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论或分歧。首先,胆囊息肉目前尚无针对强的药物来预防与治疗。对于小于10mm的息肉,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建议每三到六月复查一次超声,以监测胆囊息肉大小的动态变化。对于接近或者超过10mm的息肉,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最大可能的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确实并不可怕,一味地担忧肯定是自找烦恼,将息肉任其不管肯定也不正确。只有科学客观地待胆囊息肉,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相关推荐

患胆囊息肉能根除吗
患胆囊息肉能根除吗?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这种疾病可以根治,一般认为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事实上并非所有“胆囊息肉”都须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
胆囊息肉是传染病吗
胆囊息肉大多数没有症状,百分之八十五是通过例行体检才发现的。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表明:正常人群中有百分之五的胆囊息肉检出率。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百分之五的人有可能会查出胆囊息肉。而这部分被查出来的人,一听有胆囊息肉就忧心忡忡,还担心
如何做好胆囊息肉的预防呢
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腔内壁上长出的赘生物,胆囊息肉的危害有很多,其恶变多处于早期,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有癌变可能。现在就由我们的专家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做好胆囊息肉的预防。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
胆囊息肉应注意哪些运动
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患者采用手术的方法来治疗,也有的患者采用运动的方法来治疗,但是很多的患者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运动方法来治疗胆囊息肉,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胆囊息肉的运动方法有哪些:
02:57
胆囊息肉癌变几率大吗
胆囊息肉的种类有很多,85%以上都属于胆固醇性息肉,它于结石很相似,一般情况很难癌变。其他息肉,如炎性或者纤维性的胆囊息肉,不是以胆固醇为主,具有一定的癌变几率。临床上很难通过B超以及CT、核磁判断胆囊息肉的成分,所以,主要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进行评估。如胆囊息肉不超过一厘米,形态不属于宽基底,血供无异常,没有引起胆囊壁增厚的情况,那么癌变几率较小。所以胆囊息肉患者不要过度的焦虑,一定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息肉的形态、大小、血供,再由医生给出正确结论。
胆囊息肉多大要手术
胆囊息肉非常常见,那么有的是单发有的是多发在超声的时候可以进行检查,那么我们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原则要根据其胆囊息肉的性质,生长速度,有无癌变风险来进行判断;如果说从息肉大小来讲,那么超过一公分的无疑呢是具有手术的指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有关胆囊息肉的治疗指南,都把胆囊息肉大于一公分作为手术的一个指征。那么对于很多年轻人由于多数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性,所以呢,我们建议对于超过一公分的多发胆囊息肉,通过进一步检查来确认其性质,如果属于胆固醇性息肉,则可以继续观察,而如果属于腺瘤性息肉,息肉越大,其发生癌变的风险就越高,那么腺瘤性息肉超过一公分则建议积极外科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50

2020-02-21

61821次收听

01:52
胆囊息肉怎么调理
胆道息肉的形成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胆固醇性的息肉往往是在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平常一日三餐不准时,经常熬夜、抽烟、喝酒、长期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有关,那么有的息肉还会合并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因此呢,对于这样的胆囊息肉形成我们需要控制饮食当中脂肪的摄入,那么某些肥胖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建议呢,积极的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减少身体内脂肪的比例,那么对于腺瘤性息肉目前形成原因还不太清楚,由于其具有潜在癌变的风险,所以呢,一旦确诊,特别是胆囊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基底较宽,有血流,有发生癌变的风险的时候,则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02:15
胆囊息肉能吃鸡蛋吗
胆囊息肉可以吃鸡蛋。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是无症状的,可以在一日当中正常食用鸡蛋,建议的量是一天不超过一个鸡蛋,对于需要足够蛋白质摄入,可以选择多食用蛋清而减少蛋黄的摄入。当然,对于胆囊息肉已经合并有慢性或者是急性胆绞痛发作,胆囊结石同时存在时,则要避免蛋黄的摄入,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对于胆囊的刺激,诱发急性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的发作,因此,对于无论是胆囊息肉还是其他胆囊疾病食物,要注意其食物当中的饮食成分。尽量的避免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摄入。
胆囊息肉预后怎么样
胆囊息肉根据大小不一样,治疗方法不一样,愈后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多发的息肉,还是单发的息肉,治疗的愈后效果都非常好,所以不用特别的担心。胆囊息肉是胆囊良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绝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疾病,不会影响生命。但是极个别的胆囊息肉超过一公分的大小,然后生长比较快,或者在超声的多普勒的血流比较丰富的息肉有恶变的风险,这种胆囊需要手术来切除的,最好连胆囊一起做完整的胆囊和息肉的切除,这样把胆囊切除以后息肉没有生存的根本,这样将来再也不可能再有胆囊息肉的发生了,所以这一部分病人应该是得到一个彻底的治愈了,所以愈后应该是非常好的。如果息肉大小没有到一个厘米,比较小比较多,可以继续观察,比如说可以口服熊去氧胆酸调节胆汁的代谢,急性炎症的时候可以加一点消炎利胆片,减轻胆囊息肉的症状,这种息肉需要长期随访,比如说每半年或者每三个月需要超声来看看这息肉有没有继续长大,有没有继续变多。如果绝大部分的息肉经过保守治疗以后,它的个数没有增多,它大小也没有长大,这种息肉一般来讲愈后也是比较好的,一般可能也不需要手术治疗了。
语音时长 02:11

2019-12-20

54788次收听

03:11
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有哪些
腹腔镜虽然是微创手术,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比如腹泻,这种腹泻很快,一个礼拜左右,身体通过自我调节就会好转;但有个别病人术后出现肠粘连的情况,但发生率比较低;如果是保胆取息肉的病人,术后有可能缝的地方会有胆瘘;另外可能息肉会再生再长。胆囊息肉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的疾病。它的治疗分两大部分:1、保守治疗,是通过适当的药物改善胆汁循环代谢,减轻息肉生长的速度;2、手术治疗,比较大,个数比较少,生长比较快的胆囊息肉,建议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方法,彻底的解决了息肉恶变的风险。
胆囊息肉能自己消失吗
胆囊息肉没有自己消失的情况,如果之前有息肉,B超没发现,临床推测它原本就不是息肉,而是胆固醇结晶的沉着。胆囊息肉是一个较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胆固醇性、肿瘤性和胆囊腺肌瘤。息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长大。
语音时长 01:00

2018-09-21

62139次收听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预防
预防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病人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实际上是胆固醇结晶。这一部分病人,建议一定要吃早点。经过一天晚上的进食,胆囊里面充满了胆汁,而且浓度比较高。通过吃早点以后,胆囊一收缩,把胆汁排到肠道里面去,胆囊再接收新的胆汁,这个时候它存留或者浓缩的时间不会太长,就可以减少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发生。还有真正的胆囊息肉的这部分病人,实际上不可预防,但是它占的比例非常小。
语音时长 01:00

2018-09-07

56709次收听

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办
患者如患有多发的胆囊息肉,以胆固醇性的息肉比较多见。但是也要警惕混合性的息肉,就是既有腺瘤性的真性息肉,又有胆固醇性的假性息肉。需要针对检查结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忽略了腺瘤性息肉存在的可能,会对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
语音时长 01:01

2018-09-07

54175次收听

01:47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通常情况下,胆囊息肉可以包括肿瘤性息肉,以及非肿瘤性息肉,因为在临床上和影像学的检查方面,很难明确胆囊息肉的性质。因此,胆囊息肉又可以称为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而且,胆囊息肉可以区分为真性息肉,以及假性息肉。在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中的真性息肉,都是属于单发息肉,真性息肉和胆囊壁会出现一个蒂,是属于一种发病率相对比较少的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这种腺瘤性息肉长大以后,可能就会出现恶变的倾向。在临床上,有更多的患有胆囊息肉的病人,是属于息肉样变。对于出现这种息肉样变的患者来说,随着它的生长,有的就会形成胆囊结石,对于这种息肉,也可以叫做早期的胆囊结石。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及各种胆囊息肉外观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具备深远的临床意义。自从B型超声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以来,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lesionsofthegallbladder,PLG)也就成为临床上十分普遍的疾病。然而,超声检查对PLG的性质判断甚为困难,因而对PLG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方面仍有不同的态度[4]。国内王秋生等提出对于PLG,如果胆囊功能尚好者,最好实施经皮胆道息肉摘除术,对胆囊功能欠佳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常见,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