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与治疗

发布时间:2018-05-2859821次浏览

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一直困扰着普外科医生。虽然,当今医学高度发达,但是,外科医生和相关检查科室的医生仍然不能在手术前明确胆囊息肉到底属于哪种类型,而胆囊癌的治疗效果又是十分不乐观!因此,医生们为了防止这种疗效不佳的胆囊癌结局的出现,他们将大量的统计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人为地制定一些医疗原则。这样,胆囊息肉中的部分病人,就会根据这些医疗原则而将胆囊切除。虽然病人不乐意接受这种治疗,但却也非常无奈。病人的超前要求和当前医疗水平是一对矛盾,目前无法得到满足。其实,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只不过不是在手术前确定,而是在手术中。

来讲述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与治疗

什么是胆囊息肉?息肉就是赘生物,也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又称之为胆囊隆起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由于患者常无症状,多数在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假性)和肿瘤性(真性)两大类,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占84%,而胆囊腺瘤属于肿瘤性息肉,占16%,说明大多数胆囊息肉表现为非肿瘤性息肉,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文献报道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倾向,而肿瘤性息肉有恶变可能。因此,对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胆囊癌 :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

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内镜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

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

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CT。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外科教材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1单发息肉;2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4病变有增大者;5合并有胆囊结石者;6年龄在5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

目前新观念:

一 观察。

二 假性息肉要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行预防性胆囊切除。

胆囊真假息肉术前诊断的困难性:

肿物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组织学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空腔储存胆汁的器官,并没有最近有腔道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如果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病人在术中取到活体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以。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息肉活检术。

您的超声提示单发息肉且已超过1.0cm,因此医生会建议您切除胆囊。如果您有保留胆囊的意愿,您的情况完全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它是在术中通过胆道镜来观察胆囊内息肉的外观,对真假息肉进行初步判断。并可以将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检,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来决定胆囊的去留。

相关推荐

胆囊息肉传播途径有哪些
胆囊息肉会传染吗?胆囊息肉传播途径有哪些?这个病不是传染病,是胆囊增生或者胆囊炎性变所致。属于非传染性疾病。得了这个病如果息肉小于1.0厘米,可以定期服用中药控制,如果大于1.0,需要避免恶变,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切除能活多久
相信我们大家都有听过胆囊息肉这种病,在国内这种病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虽然对人体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及时控制病情的话,对人体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患上胆囊息肉,大部分的人都会想到切除,那么胆囊息肉切除能活几年?
摘除胆囊会影响寿命吗
摘除胆囊会影响寿命吗?不会影响寿命的。胆囊切除手术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安全性是肯定的,手术后几乎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摘除胆囊后,肝脏照样分泌胆汁,照样参与消化,因此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后不会出现异样感觉。
胆囊息肉1mm吃药可以好吗
有个患者询问说,他的胆囊息肉仅有一毫米的大小,通过吃药是否能够好转?是这样,在临床当中能够发现一毫米的胆囊息肉,说句实话是比较少见的情况,大部分发现的时候至少两三毫米三毫米以上了,所以一毫米能够发现,有的时候可能是咱们B超的大夫需要相当的细心或者耐心,才给咱们诊断出一毫米的息肉,有时候往往也可能就不做临床的诊断了。所以一毫米的息肉的话,我们的大部分的病友不需要去担心它,但是治疗上有没有好的方法,实际上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去治疗它,或者说通过药物去阻止它的生长,但是我们了解到,胆囊息肉的病因往往是跟高脂饮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跟我们的作息时间是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吃的油脂或者肉类过多,那么胆囊息肉由于它的成分大部分是胆固醇,那么也容易造成胆囊息肉的发生,所以在我们发现一个胆囊息肉早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要减少油腻饮食的摄入。第二要进行体育和工作的一个锻炼,要养成良好的正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吃早点、晚饭不能过晚,要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胆囊息肉的减少的发生,减少它的一个生长速度。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配合一些我们祖国的中药,像金胆片、消炎利胆片,可以改善胆汁的成分,也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从我们外科大夫的角度来看,效果不一定太理想,但是可以适当地预防它的发展。
语音时长 02:12

2020-05-15

58283次收听

胆囊息肉手术后呕吐是什么原因
胆囊息肉手术以后,如果说有呕吐的症状,手术的早期基本上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说胆囊手术基本上都是全麻的手术,而全身麻醉以后,有些病人会有麻药的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的症状,随着麻药的代谢,这个症状可以逐步的一个缓解,基本上术后一两天症状就会自动消失。另外一个就是手术以后由于胃肠道的刺激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短时间的异常,基本上也是随着手术的时间的延长症状会有一个逐步一个缓慢的一个改善。如果说在胆囊切除手术持续的长时间的出现呕吐的话,这种考虑跟胆囊手术本身有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个时候就要仔细看一下是不是合并其他的伴随症状,比如说腹痛、比如说发烧、比如说转氨酶的异常,这个时候要进行相应的比较全面的一个检查,包括血液系统检查、腹部B超的一个检查,甚至有些情况下要进行一个胃镜的一个检查,观察是不是有合并有其他问题的一个存在,而不要把呕吐的症状完全归结于胆囊手术本身。
语音时长 01:56

2020-03-16

53657次收听

01:48
胆囊不舒服有哪些症状
胆囊不舒服的症状包括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右侧肩部放射性疼痛,还有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寒战、发热、上腹胀、恶心、反胃、打嗝,包括腹泻等等。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胆囊生病主要是由于胆囊内结石。慢性胆囊炎引起相应的不适症状,胆囊不舒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胆囊炎,胆绞痛往往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大量饮酒而诱发的突发右上腹剧烈绞痛,同时伴有右侧肩背部放射性疼痛。还会有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寒战,发热等,而慢性胆囊炎主要是指右上腹肝区隐隐不适,由于胆囊功能受损,胆囊浓缩胆汁的功能出现异常,在进食油腻食物会诱发腹痛的加重,同时还会合并有脂肪类食物消化不良而出现。上腹胀,恶心,反胃,打嗝,包括腹泻等。
01:55
胆囊息肉的最佳治疗
大多数胆囊息肉属于胆固醇性的息肉,如果是在查体的时候发现胆囊壁多发的直径不超过一公分的息肉,通常我们可以判断为胆固醇性的吸收,如果说这种息肉并不引起明显的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等症状,我们只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定期检查就可以,那么对于少部分的胆囊息肉如果说超声提示息肉为单发直径较大超过一公分基底较宽,如果通过超声造影来进一步确认其血流信号和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外科手术干预,有了胆囊息肉会合并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那么结石对于胆囊息肉的反复刺激也会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风险,同时胆囊结石也可引起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所以呢,对于结石同时合并胆囊息肉手术指征我们放的比较宽一些。
02:56
胆囊息肉如何确诊
胆囊息肉的诊断主要是根据B超来进行的,一般在B超检查的时候,都会发现胆囊腔内有中等回声或者中等偏强回声的凸起,这时基本上考虑是胆囊息肉。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一公分或B超提示胆囊息肉血供很丰富,在除了做B超以外,我们还要给患者做腹部增强ct,如果是单纯性的息肉的话,基本上息肉血供会比较少,而对于腺瘤样息肉,甚至已经癌变的息肉,腹部增强ct息肉的血供可以很丰富,在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同时,还可以给病人完善血液的检查,主要是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当然胆囊息肉最终确诊还是需要病理去确诊。
02:56
胆囊息肉的并发症
患者胆囊息肉的并发症是可能会恶变为胆囊癌。胆囊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腔里面生长的息肉样的病变组织。病理类型主要是两种:一是胆固醇性息肉,二是腺瘤样息肉。无论哪种息肉,在B超上都很难进行完全的鉴别,胆囊息肉对患者的危害,最主要一点,超过一公分的息肉,就有可能会有癌变,而一公分以下的息肉,基本上是不会癌变的。对于直径小于一公分的息肉,一般建议进行定期随访观察。而对于直径大于一公分的息肉,建议患者要及早的进行手术切除。所以胆囊息肉最主要的并发症,还是有可能会恶变为胆囊癌。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很高,了解形成的原因,有利于积极进行预防。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摄入太多的胆固醇,是引发胆囊息肉的主要原因,另外遗传、乙肝、炎症刺激、胆囊结石、先天发育不良等,也会导致胆囊息肉的出现,如果息肉较大要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手术住院几天
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病,得了这种病的人一般需要做手术治疗,因为胆囊息肉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如果息肉很小的话,手术切除后可能会有胆固醇结晶,但是如果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就会考虑手术切除胆囊,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住院的天数。
胆囊息肉能自己消失吗
胆囊息肉没有自己消失的情况,如果之前有息肉,B超没发现,临床推测它原本就不是息肉,而是胆固醇结晶的沉着。胆囊息肉是一个较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胆固醇性、肿瘤性和胆囊腺肌瘤。息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长大。
语音时长 01:00

2018-09-21

62139次收听

01:27
胆囊息肉能自愈吗
胆囊息肉是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一种胆囊的良性的病变。通常会根据患者胆囊息肉性质的不同,可以将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的息肉、肿瘤性的息肉以及少见的胆囊腺肌瘤。胆囊息肉一般都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息肉也会逐渐地长大。在临床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胆囊息肉能够发生自己消失的这种情况。有些患者会说,以前自己有胆囊息肉。但是,现在做B超可以发现,胆囊息肉又没有了。其实,从临床的推测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往往它可能原来本身就不是胆囊息肉,有可能是胆囊的胆固醇结晶的沉着。后来由于患者的胆固醇结晶可能发生脱落或者是溶解的情况,就会让患者误以为是胆囊息肉自愈。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胆囊息肉不会自愈。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预防
预防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病人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实际上是胆固醇结晶。这一部分病人,建议一定要吃早点。经过一天晚上的进食,胆囊里面充满了胆汁,而且浓度比较高。通过吃早点以后,胆囊一收缩,把胆汁排到肠道里面去,胆囊再接收新的胆汁,这个时候它存留或者浓缩的时间不会太长,就可以减少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发生。还有真正的胆囊息肉的这部分病人,实际上不可预防,但是它占的比例非常小。
语音时长 01:00

2018-09-07

56709次收听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有两种,胆囊息肉一个是真息肉,是胆囊壁长出了一块息肉一样的东西。还有一种息肉,是在超声底下看着像息肉,但不是真息肉,是结石的早期胆固醇的沉积。沉积到一定程度,堆在一起,通通叫胆囊息肉样变。这类实际上是结石的早期。两者是不一样的
语音时长 01:07

2018-06-29

60198次收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