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6-0159519次浏览

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正式出版。在这一诊断标准制定中,我参与其中的主要工作,关于同性恋的部分有了重大的改变。诊断标准认为性指向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也就是说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能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

很多人认为同性恋就是与同性别的个体发生性接触。事实上这个定义并不完整。同性恋者是指“他最初的性、心理、情感以及社会方面的兴趣在同性的人身上,即使这些兴趣或许并不能被完全地表达出来”。大量的理论试图解释性倾向尤其是同性恋是如何产生的。多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研究,但仍未得到确切的科学解释。尽管如此,我们一起回顾对同性恋研究的路线,对我们认识这一群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认为同性恋倾向发生发展与生活事件,父母类型或个人心理特征相关。不愉快的异性恋经历或者缺少吸引异性的能力有时被认为是导致一个人成为或选择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同性恋者比其他人的吸引力差是人们普遍的想法。

精神分析学理论暗示儿时的经历和与父母的关系均是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是同性恋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我们都经历了一个“同性恋的”阶段,他认为如果男孩子与他们的父亲关系恶劣而与母亲非常亲近,他们会固定在这个同性恋阶段;而如果一个女人羡慕阴茎,那么相同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她身上。尽管这些模式在一些实例中存在,许多同性恋者不适合这个模式确实是一个事实——就是说,他们的母亲的作用不是那么突出,他们的父亲也不是在感情上远离他们。而且同时,大量的异性恋者生长也确实生长在这种广泛存在的家庭模式中。

一条研究途径是研究成年人的激素水平,一些研究者考虑到激素可能会导致同性恋。然而尚没有好的对照实验研究能够发现,在血液中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成年男性的激素水平有什么不同。并且即使发现有固有的差异,也很难判断它们是性倾向的原因还是结果。由于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很多同性恋者经历的压力和焦虑本身就可能会影响到激素水平。许多研究者相信,成年人的激素水平与性倾向的成因无关,因为性倾向是在成年之前就已经确立了。

另外一条研究途径是研究出生前的激素水平,它们可以改变胎儿大脑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发育。一些研究者相信出生前的激素水平可以影响性倾向的形成。动物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在出生前应用激素可以使女胎男性化以及男胎女性化。这使得动物成熟后,出现另一性别的社会行为和求偶行为。

有研究报道男性同性恋者和男性异性恋者大脑结构的不同,这可能会成为性倾向起因的生物学基础。发现同性恋男性的下丘脑前角是异性恋男性的一半,而下丘脑前角是大脑中能影响性行为的部分。

第三个研究线索是提出遗传因素导致同性恋的可能性。研究者研究了三个全是男性的小组:同卵双生、异卵双生和领养的兄弟。发现当兄弟中的一人是同性恋时,另一人也为同性恋的比例在同卵双生子为52%,异卵双生子为22%,领养的兄弟为11%。一个与此类似的在女性中的研究发现了相同的模式。这些结果证明同性恋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但同卵双生子组与另外两组之间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有力地证明了基因组成可以导致性倾向的产生。

同性恋的生物学原因的证据导致了一些重要的论点的出现。假如同性恋被发现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那么认为同性恋是非天生的这一假设将受到冲击,因为人们生物学上内在的某些东西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社会也因此可能会更加易于接受同性恋。相信同性恋是“天生的”那些人较那些认为同性恋是选择和习得的人来说,对同性恋者采取了更加积极的,乐于接受的态度。还有,同性恋是否是生物学所导致,使得人们的观点差不多被均衡地分成了两派。在一个调查中,44%的被调查者认为同性恋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43%的人认为它是人们所不能改变的。

假如同性恋被证实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那么会产生什么额外的结果呢?其中之一是,那些责怪自己的父母或被其他人责备做了他们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事的父母,摆脱了他们的罪恶感。假如性别的不符在生物学的基础上被接受,那么社会对性别角色行为的期待可能会变得更加灵活。在另一方面,假如同性恋被展示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并且同性恋者被标示上有生物学的“缺陷”,那么通过人工流产的方式消灭同性恋或使用生物工程学的方法去预防同性恋,或在子宫中改变同性恋,都可能会被实施。

从罪恶到病态再到正常化

在20世纪中叶,对同性恋的社会态度有了一个转变。认为同性恋者是罪人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他们是“病态”的想法所代替。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使用了很多激烈的治疗方法来努力治愈同性恋这种“疾病”。在19世纪诸如切除生殖器这样的外科手术得到开展。后来到1951年,脑白质切除术(分离大脑前叶的神经纤维的脑外科手术)作为对同性恋的一种“治疗方法”开展起来。心理治疗、药物、激素、催眠、电击疗法和厌恶疗法(在同性恋刺激的同时给予使人呕吐的药物或电击)也都曾被应用过。如今,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推翻了同性恋是“病态”的观念。第一个主要的研究是对比非病态的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适应性并没有发现两组人群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的研究支持这些发现。“那些最终对同性恋妥协的,不后悔同性恋性倾向的,和可以有效发挥性和社会作用的同性恋者,并不比异性恋男女有更多的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与自我接受

不能依据激素的水平和精神健康状况,把同性恋者从异性恋者中清楚的划分出来。这可以推出另一个观点:同性恋者的生活方式和异性恋者的生活方式一样多姿多彩。所有社会阶层、职业、种族、宗教、以及政党的信仰在同性恋者中普遍存在。同性恋者唯一共通的特征是他们对同性别的人有情感和性满足的需求,还有他们都经历过来自于敌对他们的社会环境中的压力。

尽管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并且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人们对他们依然存在着典型模式化的看法。大部分的典型模式与同性恋者个人的穿着打扮有关。确实有一些同性恋的人按照一些固有的形式穿着打扮和为人处事。能够辨认出是同性恋男性的特征通常包括:夸张的“女性”姿势以及紧身且华丽的衣着;相对应的,能够典型地认出是同性恋女性的典型特征包括:短发和高度“男性”化的衣着和手势。

意识到自己同性恋性倾向的重要步骤就是接受它。自我接受通常是困难的,因为它牵涉到必须克服内心对同性恋的抵触以及社会上对同性恋的憎恶的观点,由于这些困难,男性同性恋青少年尝试自杀的可能性较男性异性恋青少年高七倍。十几岁的女性同性恋者试图自杀的可能性只比正常的女孩高一点儿。孤独、缺乏自尊、以及身体和语言的羞辱通常是试图自杀的原因。对于同性恋的男女青少年来说,至少找一个支持他们、没有偏见的成年人谈谈心,是很有帮助的;家庭的支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接轨

通过当前对同性恋的研究——美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协会不再将同性恋归为精神疾病——大多数的治疗和咨询工作者已经改变了治疗的焦点。在国内,同样有许多精神科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作为参与该工作成员之一,我们来到同性恋社区,而不是在精神科门诊中收集样本,充分说明我们对同性恋的课题是认真和开放的。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对同性恋的重新认识起到重要作用。结论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性爱活动不一定是异常的。如果同性恋中有的人在个人性指向或性发育过程中,曾感到焦虑、抑郁,甚至痛苦,或者感到犹豫不决,有的希望改变为异性恋。这样的情况,提供精神科医学和心理学的服务是必要的。我们这种做法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定一致。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也纳入了同性恋,其表述为:同性恋者中也确实存在非和谐性同性恋需要医学帮助的人。在制定新标准时,我们至少跟踪51位同性恋者一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有6例伴有心理问题的。值得注意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美国曾经是同性恋者,但后来经过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医学帮助,改变为异性恋者的,他们回顾过去的同性恋状态,自己认为过去是不正常的,所以,他们积极抗议的是从精神病诊断标准里取消同性恋名称。

在目前,想通过医学、心理治疗或者其它手段来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还是相当困难的,这是针对素质性同性恋而言的,一是帮助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明白同性恋者的智力和能力并不比异性恋者差,一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为同性恋并不等同于“性心理障碍”和“性变态”。另外在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上许多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因为人们对与自己不一样的人都会有好奇和不理解,这也是正常的。寻求归属的需求是人类发自内心的特征。对于许多同性恋者来说,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们不再认为必须通过改变同性恋者的性倾向来“治愈”他们,而是开始努力帮助他们去爱、去生活、去工作。但是对于青春期有性取向困扰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帮助家庭和孩子临床实践经验。

总之,同性恋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原因未明。同性恋不是当事人故意所为,也不是习得的,因此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指向本身不负责任,与不道德或罪错无关。

相关推荐

03:10
儿童胆子小是因为什么原因
儿童胆子特别小原因多种多样,和孩子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家长因素都有关系。首先每个孩子性格、气质、特征都不太一样,有的天性胆小、懦弱、内向,不太愿意社交,这和孩子先天性格特点有关,并不是病态表现,不需要特别检查或处理。有些孩子因为家庭环境影响导致胆子比较小。有的家庭构成不太完整,像一些单亲家庭,或者家庭气氛相对较差,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性格特质形成有影响。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太合理导致胆子小,比如家长经常大声训斥、批评,孩子不敢去尝试很多事情,也容易导致孩子胆子小。所以,对于儿童胆子小,绝大部分并不是躯体疾病问题,多数是行为问题。
人为什么做噩梦
人做噩梦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白天和别人有过争吵,也有可能担心某一件事情发生等。还有一些人睡觉之前看了恐怖电影或者侦探片等,都容易在睡觉后做噩梦。实际上,人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噩梦是因为在睡眠过程中仍然有部分脑细胞活跃产生的现象,或是担心未来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又或是发生过的事情都可能在睡梦中表现,所以会做噩梦。如果患者做噩梦,可能会影响整晚的睡眠质量,所以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要调整好情绪,不要过于担心白天发生的事情,同时入睡前不要喝浓茶或者咖啡等影响睡眠的饮品。
语音时长 01:12

2021-05-21

86780次收听

舍曲林有什么作用
舍曲林一般会有改善抑郁状态的作用。舍曲林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物,可以防止5-羟色胺的吸收,能够增加神经递质中5-羟色胺的浓度,这样就会导致大脑皮层出现兴奋,能够及时消除抑郁的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临床上舍曲林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常常会用于各种抑郁症的治疗。因此,舍曲林这种药物的作用可能会比较好,而且有时也会产生肝功能的损害,需要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并且要注意进行定期复查,这样才能有效发挥药物的作用。
语音时长 01:07

2021-05-21

91722次收听

什么是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一种针对心理性疾病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的主旨是要让患者接纳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能够有效的支配和进行调控,不再受不良情绪的控制,这样就会及时消除心理疾病。森田疗法目前可以用来治疗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强迫症等各种精神心理性疾病,一般通过长期规律的治疗,可能会逐渐好转。应用森田疗法需要注意配合其他治疗方法,比如适当的药物治疗以及有效的心理疏导,对于心理性疾病往往需要进行综合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及时消除不适症状,防止复发。
语音时长 01:01

2021-05-21

70508次收听

心理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理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需要根据具体的诊断的,因为心理障碍的分类有很多种,比如一些重度的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抑郁等,这些疾病最佳的治疗办法还是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主要,也是最好的治疗办法。而对于某一些轻度的,相对跟性格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有关系的,比如一些性的心理障碍,最主要可能是需要心理治疗,另外进食障碍、强迫症等这些是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结合。整体来说,很多的心理障碍其实并不是说自己想开就好了,而是需要药物治疗的。
语音时长 01:04

2021-05-21

82989次收听

怕黑是什么心理疾病
大部分的人都会出现一些怕黑的情况,这只是一种人的本能心理,由于人的眼睛不能夜视,在黑暗中失去了视觉人就会有一些不安的情况,如果怕黑较为严重,可能是特殊恐惧障碍的一种,患者表现为对黑暗出现病态的恐惧情绪,患者也知道这种恐惧情绪是病态的、过度的、不合理的,但是,患者仍然会出现病态的恐惧情绪。如果这种病态的恐惧情绪已经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工作、生活,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患者的病态情绪均会有改善,其中,系统脱敏疗法或暴露疗法是使用最多的治疗方式,必要时,可以借助药物治疗,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语音时长 01:13

2021-05-20

90383次收听

02:14
认知是什么
认知是大脑的高级神经功能,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所谓的感觉就是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视空间结构等。总的来说,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认知是认识过程中的一种产物。一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都是认识活动。许多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受损,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还有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等。一旦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说明大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尽早就医。
怎样治疗适应障碍
治疗适应障碍,首先需要进行环境治疗,帮助患者脱离那种导致患者发生精神创伤的环境;其次是心理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主要治疗手段,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心理支持;最后,就是药物治疗,需要针对患者所出现的不良症状选择对应的药物。
三种心理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心理类型决定人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也决定了你的未来,这很像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三岁看老”等俗语所讲的。那您属于哪种心里类型呢?
家庭心理治疗简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孩子的个性需要,反而让孩子生出许多症状,欲速则不达。
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
心理也需要脱敏
案例:小丹是一名办公室文员,只要部门领导在办公室就紧张得要命,害怕领导给自己安排工作;领导一叫她的名字就心慌,和领导说话也是结结巴巴的;经常是领导说了工作安排,她总要再追问两三遍才能确认自己理解对了。为此,小丹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觉得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瞧不起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