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骨关节科 > 骨科学 > 股骨头坏死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3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气虚拉肚子可通过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艾灸调理、运动调理、作息调理等方式改善。气虚拉肚子通常由脾胃虚弱、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原因引起。
1、饮食调理
气虚拉肚子患者应选择易消化、温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芡实等。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莲子具有补脾止泻的功效,适合脾虚久泻的人群。芡实能健脾止泻,常与山药、莲子配伍使用。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2、中药调理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等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拉肚子。补中益气丸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中气下陷型腹泻有效。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基础方剂,可改善脾胃气虚引起的拉肚子症状。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不可自行用药。
3、艾灸调理
艾灸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有助于温补脾胃、升阳举陷。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艾灸该穴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中脘穴位于腹部,是胃的募穴,艾灸可调理脾胃功能。关元穴为小肠募穴,艾灸能温补下元、固本培元。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避免烫伤皮肤。
4、运动调理
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气虚症状。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能增强脾胃功能。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可调和气血、强健脾胃。散步能促进胃肠蠕动,建议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耗伤正气。
5、作息调理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恢复正气,建议每天睡眠7-8小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腹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过度损伤脾胃。可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活动,缓解精神压力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气虚拉肚子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食物。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可常备口服补液盐以备不时之需。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长期反复发作的气虚拉肚子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日常可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保健,增强脾胃功能。
血糖17毫摩尔每升属于严重高血糖,需立即就医并采取降糖治疗。高血糖可能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药物使用不当、饮食失控、感染或应激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及监测血糖等方式干预。
1、胰岛素治疗
血糖超过16.7毫摩尔每升时存在酮症酸中毒风险,需紧急使用胰岛素控制。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能快速降糖,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可维持基础血糖稳定。使用胰岛素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发生。若伴随多饮多尿、呼吸深快等症状,需急诊处理。
2、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片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格列美脲片促进胰岛素分泌,阿卡波糖片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但严重高血糖时口服药效果有限,需联合胰岛素治疗。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酒精同服。若出现恶心、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3、饮食调整
每日主食控制在200克以内,优先选择荞麦、燕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增加芹菜、西蓝花等膳食纤维摄入,避免粥类、果汁等易吸收糖分。采用少量多餐制,每餐搭配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烹饪禁用糖类调味,可用木糖醇替代。合并肾病者需限制植物蛋白摄入。
4、运动干预
血糖稳定后可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以上。运动前需检测血糖,高于14毫摩尔每升时应暂缓。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果应对低血糖。合并视网膜病变者禁忌剧烈运动。建议运动后30分钟复测血糖,及时补充水分。
5、血糖监测
每日空腹及餐后2小时各测1次血糖,使用罗氏卓越型血糖仪等精准设备记录数据。出现视力模糊、嗜睡等异常时需加测夜间血糖。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评估控制效果。监测尿酮体判断代谢状态,血糖仪需定期用校正液校准。数据异常波动超过3天需复诊。
长期血糖控制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7小时睡眠避免应激性高血糖。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每半年检查眼底及尿微量白蛋白。学习糖尿病知识课程掌握低血糖自救技能,加入患者互助小组提升管理依从性。外出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用药及联系人信息。
双向情感障碍住院时间通常为14-30天,具体时长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及并发症风险综合评估。
双向情感障碍急性发作期患者若存在严重躁狂或抑郁症状,如自伤自杀倾向、攻击行为、幻觉妄想等,通常需要14-21天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通过情绪稳定剂如丙戊酸钠缓释片、喹硫平片等药物快速控制症状,配合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调整生物节律。病情稳定后转为门诊随访,逐步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血药浓度。部分合并躯体并发症或药物不良反应者,住院时间可能延长至21-30天,需处理锂盐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肾功能损伤等问题。儿童青少年因代谢差异和发育需求,住院周期可能比成人多3-5天。
住院期间完成急性期治疗后,建议维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每日保持7-8小时睡眠有助于情绪稳定。家属应学习疾病识别技巧,避免刺激性语言沟通,定期陪同复诊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出院后3个月内每周复诊1次,病情平稳后可逐渐延长复诊间隔,持续服药1-2年预防复发。若出现情绪持续低落或过度兴奋超过3天,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月经不调服用四天调经中药后未行经,可能与药物起效时间不足、个体差异或潜在病理因素有关。调经中药通常需要一定周期才能见效,若持续未改善需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子宫内膜病变等病因。
调经中药的作用机制多为渐进式调节内分泌,短期服用可能尚未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部分中药成分如当归、白芍需累积一定剂量才能促进子宫内膜增厚及脱落。临床观察显示,多数患者需连续服药7-14天才可见月经来潮,且需配合基础体温监测调整用药方案。常见的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逍遥丸、艾附暖宫丸等均强调按疗程规范使用。
持续闭经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雄激素升高和排卵障碍,单纯中药调理效果有限,需结合激素检测。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此时需要补充甲状腺素治疗。子宫内膜过薄或宫腔粘连等器质性病变,可能需要进行宫腔镜检查。精神压力、过度减肥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完善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盆腔超声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继续中药调理。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寒凉饮食,配合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辅助治疗。若超过既往最长闭经周期仍未行经,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脚和腿怕风、凉痛伴受凉后热肿疼痛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血液循环障碍或骨关节疾病有关。常见原因包括风寒湿痹、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骨关节炎等,可通过保暖防寒、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方式缓解。建议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干预。
1、风寒湿痹
长期受风寒湿邪侵袭可能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遇冷疼痛、遇热肿胀。风寒湿痹常伴随关节僵硬、活动受限,阴雨天症状加重。治疗需祛风散寒除湿,可遵医嘱使用风湿骨痛胶囊、追风透骨丸等中成药,配合艾灸或拔罐改善局部循环。日常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冬季穿戴护膝护踝。
2、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瓣膜功能减退时,受凉后血管收缩可能加重血液回流障碍,复温时血管扩张引发肿胀疼痛。常见伴随症状有下肢沉重感、皮肤色素沉着。可穿戴医用弹力袜促进回流,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羟苯磺酸钙胶囊等静脉活性药物。避免长时间站立,休息时抬高患肢。
3、骨关节炎
关节软骨退变受寒冷刺激易诱发炎症反应,表现为受凉后疼痛、温度回升时关节肿胀。膝关节最常受累,晨起僵硬感明显。可局部外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症状,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改善润滑功能。注意控制体重,减少爬楼梯等负重活动。
4、雷诺综合征
血管神经调节异常导致遇冷后肢端动脉痉挛,复温时反应性充血可能引发肿痛。典型表现为手指或足趾苍白-青紫-潮红三相变色。需严格保暖,避免情绪应激,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扩张血管。禁止吸烟,咖啡因摄入需限制。
5、纤维肌痛综合征
中枢敏化可能导致温度变化敏感,出现广泛性肌肉疼痛伴肿胀感。常合并睡眠障碍、疲劳等症状。治疗以普瑞巴林胶囊、度洛西汀肠溶片等调节神经传导药物为主,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建议进行温水游泳、太极等低强度运动。
日常需注意下肢保暖,冬季穿戴羊毛袜及护腿,避免直接接触冷地面。每日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水中可加入艾叶、红花等中药材。饮食宜温补,适量食用生姜、羊肉等驱寒食材,限制生冷食物。若症状反复发作或夜间痛醒,应及时至风湿免疫科或血管外科就诊,完善风湿四项、下肢血管超声等检查。急性肿胀期可短暂冰敷镇痛,但需避免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