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其它科室 > 公共卫生与预防科
首页上一页45678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妊娠合并肾积水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保守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妊娠阶段制定个体化方案。
轻度肾积水且无感染或肾功能损害时,可采取保守观察。通过定期超声监测积水程度变化,指导孕妇增加左侧卧位休息,减少子宫对输尿管的压迫。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避免憋尿,同时限制高盐饮食以减轻水肿。若出现腰酸胀等不适,可尝试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合并尿路感染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胎儿安全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疼痛明显者可短期应用解痉药物如硫酸镁注射液,但需警惕妊娠期用药禁忌。用药期间需监测胎心及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致畸药物。
中重度积水伴反复感染或肾功能下降时,可在超声引导下放置双J管。该手术能有效引流尿液,操作时间短且对胎儿影响小。术后需预防支架管相关尿频、血尿等不适,每4-6周更换一次支架防止钙盐沉积。分娩后根据积水改善情况决定拔管时间。
适用于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或合并脓肾的危急情况。通过腰部穿刺建立外引流通道,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感染。术后每日记录引流量,保持造瘘管通畅,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腰痛加剧等并发症。该方式可能增加早产风险,需加强胎心监护。
产科与泌尿科需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妊娠32周前以保护肾功能为主,妊娠晚期需评估分娩方式。合并严重积水者建议提前终止妊娠,剖宫产术中可同步处理泌尿系统问题。产后6周需复查泌尿系超声,残留积水者按非妊娠期原则处理。
妊娠合并肾积水患者应保持每日尿量大于1500毫升,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仰卧。饮食以低脂优质蛋白为主,限制豆制品、菠菜等高草酸食物。出现发热、血尿或胎动异常时需立即就诊,禁止自行服用利尿剂或止痛药物。建议每2-4周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及胎儿超声检查,动态评估病情进展。
胰腺炎并发脑梗可能与炎症反应、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胰腺炎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同时炎症因子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胰腺炎导致的低血容量或休克可能引发脑部微循环障碍;严重胰腺炎伴随的电解质紊乱或高血糖也可能间接诱发脑梗。
急性胰腺炎时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入血,通过激活白细胞和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可上调组织因子表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这种全身炎症反应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受损部位影响脑部,在脑血管内形成原位血栓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胰腺炎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水平升高,同时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形成血栓前状态。胰腺释放的胰蛋白酶可激活凝血系统,而胰腺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进一步加剧凝血级联反应。这种高凝状态在脑动脉狭窄患者中更易诱发血栓性梗死。
炎症介质如C反应蛋白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抗凝功能丧失。内皮细胞凋亡后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同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释放增多,促进血小板血栓形成。这种损伤在已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中更易引发脑梗。
重症胰腺炎常伴随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脑灌注压下降。胰腺炎相关心肌抑制因子可能降低心输出量,加重脑低灌注。微循环中红细胞聚集和白细胞嵌塞可造成毛细血管血流淤滞,在脑动脉狭窄区域易形成分水岭梗死。
胰腺炎患者常见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高血糖等。严重低钙可能影响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高血糖则通过氧化应激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同时胰腺炎相关的脂肪酶异常可能改变血脂构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间接增加脑梗风险。
胰腺炎患者应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突发头痛、眩晕或肢体无力需立即就医。治疗需兼顾胰腺炎控制与脑梗预防,包括早期液体复苏纠正低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必要时抗凝治疗。恢复期需进行血脂血糖管理,限制高脂饮食,避免饮酒,适度运动改善循环功能,定期复查凝血指标和脑血管状况。
龙胆泻肝丸对胆结石一般没有直接治疗作用。胆结石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切除、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等。龙胆泻肝丸主要用于肝胆湿热证,可能对部分伴随症状有缓解效果,但无法消除结石。
龙胆泻肝丸由龙胆、柴胡、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适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等症状。胆结石患者若存在上述证候,服用该药可能缓解不适,但结石本身仍需针对性治疗。胆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失衡、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药物溶石需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等特异性药物,严重者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部分患者可能因胆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出现肝胆湿热症状,此时龙胆泻肝丸可作为辅助用药。但需注意,若结石引发胆管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急症,须立即就医处理,不可依赖中成药延误治疗。中药治疗胆结石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现有临床指南未将其纳入核心治疗方案。
胆结石患者应避免高脂饮食,规律进食以促进胆囊排空,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结石变化,若出现持续性腹痛、黄疸或发热,提示可能发生并发症,需及时就诊。药物使用均需在中医师或肝胆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联合中西药治疗。
肠胃炎放屁可能是病情好转的表现,但也可能与饮食不当或肠道功能紊乱有关。肠胃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饮食刺激引起,放屁增多可能反映肠道蠕动恢复或气体产生异常。
肠胃炎恢复期肠道蠕动逐渐正常化,积存的气体通过放屁排出体外,可能提示炎症缓解。部分患者因肠道菌群失衡导致产气增多,表现为频繁排气。进食易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也可能诱发类似症状。
若伴随腹痛持续加重、血便或发热等症状,放屁增多可能反映肠道炎症未控制。某些特殊病原体感染如艰难梭菌会导致肠道气体异常增多,此时排气并非好转征兆。肠易激综合征等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在肠胃炎后出现排气异常。
建议观察是否伴随其他症状改善,如腹痛减轻、食欲恢复等。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洋葱、西兰花等产气食物,可适量补充含双歧杆菌的酸奶。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便血、高热,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恢复期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腹部受凉加重肠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