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肝病科 > 感染性疾病科 > 其它
乙肝两对半检查第四项弱阳性通常提示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是否需要打针需结合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及临床评估。
建议复查乙肝表面抗体定量,若抗体水平低于保护值,...
乙肝两对半检查25呈阳性通常提示既往感染乙肝病毒并已康复或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可能由自然清除感染、疫苗接种成功、隐匿性感染、检测假阳性等因素引起。
机体免疫系统清...
乙肝两对半检查15阳性多数情况不严重,提示既往感染或恢复期,需结合肝功能与HBV-DNA检测综合评估。
15阳性可能为乙肝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此时表面抗原已消...
乙肝两对半和乙肝三对的主要区别在于检测项目数量不同,乙肝两对半包含5项指标,乙肝三对包含6项指标。
乙肝两对半检测包括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5项...
乙肝两对半第二项(抗-HBs)和第五项(抗-HBc)阳性通常提示既往感染乙肝病毒并已康复或接种疫苗后产生免疫力,可能由自然感染后恢复、疫苗接种成功、隐匿性乙肝感染等因素引起。
乙肝两对半123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通常对应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三项阳性,属于乙肝大三阳状态。
乙肝两对半123阳性表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在肝功能正常且无传染性时可以办理健康证,具体需结合病毒复制水平、肝功能检查结果、职业类型及当地法规综合评估。
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时传...
乙肝抗病毒药物能否停药需根据病毒控制情况、肝功能状态、肝纤维化程度及临床指标综合评估,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毒反弹或病情加重。
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是停药基础,需连续多次...
乙肝患者定期检查项目主要有肝功能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检测、肝脏超声检查。
通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
乙肝患者肝上出现多发性结节可能与乙肝病毒活跃复制、肝硬化结节、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测明确性质。
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可能导致肝组织炎...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血液被细菌感染可能引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疾病,早期表现为发热寒战,进展期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终末期可导致死亡。
细菌侵入血液后刺激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伴寒战,体温可超过39摄氏度,需立即进行血培养检查。
炎症因子损伤肺毛细血管导致氧合障碍,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时需机械通气支持。
细菌毒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表现为嗜睡、烦躁或昏迷,提示病情已进展至脓毒症脑病阶段。
持续感染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肝功能障碍、心肌抑制等,实验室检查可见乳酸升高、凝血异常等指标恶化。
确诊后需立即住院治疗,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和器官功能支持,日常应加强手卫生避免感染源接触。
乙肝小三阳目前难以彻底治愈,但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定期监测、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乙肝小三阳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可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需长期用药并定期监测病毒载量,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毒反弹。
干扰素治疗有助于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病毒,适用于部分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每3-6个月需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及肝脏超声,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或肝癌迹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严格戒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优质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有助于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乙肝小三阳患者应保持规律随访,避免使用损肝药物,接种甲肝疫苗预防重叠感染,育龄女性需在孕前做好母婴阻断评估。
接种甲肝疫苗后出现红疹可能与疫苗反应、过敏体质、局部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可通过冷敷缓解瘙痒、口服抗组胺药物、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药膏或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
疫苗成分刺激机体免疫应答可能导致轻微皮疹,通常伴随低热或局部红肿。无须特殊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红疹多在2-3天内自行消退。
对疫苗辅料如明胶或铝佐剂过敏时可能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等抗组胺药,严重过敏需立即就医。
接种部位抓挠或护理不当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红疹伴脓液渗出。需医生评估后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避免自行挑破皮疹。
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可能出现异常疫苗反应,皮疹多呈多形性红斑。建议皮肤科就诊排查系统性病变,必要时使用泼尼松片等免疫调节剂。
观察皮疹是否扩散或伴随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避免搔抓和热刺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接种后48小时内暂缓剧烈运动。
宝宝接种甲肝疫苗和乙脑疫苗后出现发热属于常见反应,通常由疫苗激活免疫反应、一过性炎症反应、个体敏感差异或偶合感染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干预及密切观察等方式处理。
疫苗中的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时可能引发低热,体温多不超过38.5℃。建议家长保持宝宝衣着宽松,用温水擦拭腋窝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
疫苗成分可能导致短暂炎症介质释放,表现为发热伴轻微烦躁。家长需让宝宝多饮温水,观察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包裹。
部分婴幼儿对疫苗反应较敏感,可能出现38℃左右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液或小儿退热栓等药物。
发热可能与疫苗接种无关而是其他感染导致,若体温超过39℃或持续48小时以上,需就医排除中耳炎等疾病,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等,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嗜睡或抽搐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