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整形外科 > 外科 > 其它
玻尿酸填充泪沟效果通常较好,能有效改善凹陷问题,维持时间约6-12个月,实际效果受个体代谢、产品类型、注射技术、术后护理等因素影响。
玻尿酸可即刻填充泪沟凹陷,使眼下...
双眼皮术后护理方法主要有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合理冷敷热敷、遵医嘱用药。
术后48小时内避免沾水,使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柔清理血痂和分泌物,拆线前每日消毒伤...
饮食不规律造成的肥胖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进食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必要时药物辅助等方式治疗。肥胖通常由热量摄入过剩、代谢紊乱、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阴唇整形需注意术前评估、手术方式选择、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预防,常见风险包括感染、瘢痕形成和感觉异常,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
需由专业医生评估阴唇形态异常程度及是...
玻尿酸隆鼻三次通常不能完全定型,效果维持时间主要与玻尿酸代谢速度、个体体质差异、注射技术、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
玻尿酸会逐渐被人体吸收代谢,注射三次后仍会随时间推移...
变性手术后第一次小便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道刺痛、尿液分叉或尿流变细等情况,主要与术后尿道重建、组织水肿、导管刺激及心理因素有关。
手术中尿道改道或延长可能导致排尿角度...
瘦脸针的主要效果包括改善咬肌肥大、修饰面部轮廓、暂时性缩小面部体积、提升下颌线条清晰度。
通过阻断神经与肌肉的信号传递,使过度发达的咬肌逐渐萎缩,适用于因长期咀嚼...
液氮冷冻治疗对部分色素斑有效,主要适用于雀斑、老年斑等表皮层色素沉着,但对真皮层斑块效果有限。
通过零下196℃低温使异常色素细胞坏死脱落,治疗时需精准控制冷冻深度避免...
快速减肥可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调整作息、医疗干预等方式实现。减肥速度受基础代谢率、运动强度、饮食结构、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优质...
减肥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行为调整、医疗干预等方式实现。减肥效果主要与热量摄入、代谢水平、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优质蛋...
首页上一页34567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上肢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可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感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辅助器具使用等方式进行。上肢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术后康复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并预防并发症。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协助完成肩关节前屈、外展及肘腕关节屈伸动作,避免关节粘连。术后2-3周可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如手指爬墙运动、钟摆运动等。对于肱骨近端骨折,需特别注意避免过早进行旋转训练,待X线显示骨痂形成后再开始。
骨折稳定后采用渐进抗阻训练,初期使用弹力带进行等长收缩,逐步过渡到哑铃抗阻练习。桡骨远端骨折需重点强化前臂旋前旋后肌群,锁骨骨折则侧重斜方肌与三角肌训练。水中运动对减轻负重期关节压力具有独特优势。
针对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触觉辨别训练,使用不同质地材料(如棉球、砂纸)刺激皮肤。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患者需配合镜像疗法,通过视觉反馈重建运动感知。夜间使用静态进展性支具可预防关节挛缩。
从模拟抓握水杯、拧毛巾等基础动作开始,逐步增加穿衣、梳头等复合动作难度。尺桡骨骨折患者需特别训练旋钮开启动作,肱骨干骨折患者应避免提重物超过2公斤。适应性改造家居环境可降低二次损伤风险。
根据骨折类型选用不同支具,Colles骨折使用腕关节背伸支具,肘关节骨折采用铰链式可调支具。功能性电刺激仪有助于延缓肌肉萎缩,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促进骨不连部位的愈合。智能康复机器人能提供精准的关节活动度反馈。
康复训练需贯穿骨折愈合全过程,早期以消肿止痛为主,中期侧重功能重建,后期强化运动耐力。训练强度应控制在疼痛评分3分以下,每次训练后冰敷15分钟可减轻炎症反应。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痂生长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时需及时调整方案。保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少于1.2g/kg体重,补充维生素D3和钙剂有助于骨愈合。睡眠时使用枕头垫高患肢可减轻晨间水肿。
心肌缺血和心供血不足不是一回事,心肌缺血是指心脏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氧的状态,心供血不足是描述心脏血液供应减少的病理生理过程。
心肌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这些症状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心肌缺血的诊断通常需要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治疗心肌缺血可采用硝酸甘油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供血不足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指心脏整体或局部血液供应减少的状态。心供血不足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心供血不足的表现可能比心肌缺血更为多样,包括疲劳、头晕、心悸等症状。心供血不足的诊断需要全面评估心脏功能,可能涉及动态心电图、心脏磁共振等检查。改善心供血不足需要针对具体病因治疗,可能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地高辛片、曲美他嗪片等药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改善心肌缺血和心供血不足都有帮助。建议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进行有氧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脏问题,出现心脏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心脏疾病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皮炎主要包含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等疾病。皮炎是皮肤炎症反应的统称,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脱屑等症状。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直接接触外界物质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与金属、化妆品、洗涤剂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接触部位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药膏,慢性期可使用他克莫司软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缺陷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干燥、苔藓样变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药物,严重时需配合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油腻性鳞屑、红斑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等抗真菌药物,配合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弱效激素药膏。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可能与精神因素、局部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剧痒、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卤米松乳膏、氟轻松维B6乳膏等强效激素药膏,配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
淤积性皮炎多发生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能与静脉高压、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溃疡等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微循环,配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
皮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同皮炎类型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切勿自行购买药物使用。对于慢性皮炎患者,需注意心理调节,避免焦虑情绪加重病情。
颈椎病按病情轻重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五种类型,对应症状从颈部酸痛到肢体瘫痪不等。颈椎病通常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麻木、头晕头痛、行走不稳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
颈型颈椎病是最轻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僵硬、酸痛,活动受限。症状多因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受凉引起,颈部X线检查可能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这类患者可通过热敷、按摩、颈椎牵引等物理治疗缓解症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压迫神经根所致。典型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向肩部和上肢放射,伴有手指麻木、刺痛感,严重时可出现肌肉无力。查体可见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颈椎MRI可明确诊断。治疗上可采用颈椎牵引、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必要时需行椎间盘切除术。
脊髓型颈椎病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因颈椎病变压迫脊髓引起。患者可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体格检查可见病理反射阳性,颈椎MRI显示脊髓受压。该类型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心悸胸闷等。这些症状是由于颈椎病变刺激交感神经所致,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诊断需排除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上可采用颈椎制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等疗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尤其在转头时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猝倒发作。这是由于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颈椎血管彩超和MRA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上可采用扩血管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严重者需行血管介入治疗。
颈椎病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或电脑,睡眠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建议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颈部,进行简单的颈部伸展运动。饮食上可适当补充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肢体无力、行走困难等表现,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治疗方法差异较大,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婴儿眼角出现黑红色斑点可能是血管瘤或胎记,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少数情况可能与外伤或凝血异常有关。建议家长观察斑点变化情况,若伴随快速增大、破溃出血需及时就医。
血管瘤是婴儿期常见的良性血管增生,多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常见于头面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生长速度较快但多数在1岁后停止增长并逐渐消退。草莓状血管瘤表面凹凸不平,海绵状血管瘤则呈深紫色团块状。日常护理需避免摩擦刺激,洗澡时轻柔清洁即可。
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瘀斑相对少见,可能伴随皮肤其他部位出血点、牙龈渗血等情况。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会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血友病则多见关节腔出血。此类情况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日常需保持婴儿面部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外力碰撞。记录斑点大小变化,拍摄照片便于就医时对比。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儿免疫力,哺乳期母亲应保证营养均衡。若斑点持续增大超过3个月、表面出现溃疡或伴随其他出血症状,应及时至儿科或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