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中医骨科 > 中医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123456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肠化生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替代的病理改变,可通过调整饮食、根除幽门螺杆菌、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肠化生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长期胃黏膜炎症、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减少腌制食品、高盐食物和辛辣刺激物的摄入,避免酒精和烟草对胃黏膜的损伤。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摄入,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胃黏膜修复需要充足的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支持。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肠化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可通过碳13呼气试验确诊。根除方案需包含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治疗结束后需复查确认根除效果。
黏膜修复药物可改善胃内环境,常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胃酸,瑞巴派特片促进黏膜修复,替普瑞酮胶囊增加黏液分泌。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律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局限性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治疗。术前需通过染色内镜和活检明确病变范围,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复发情况。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广泛肠化生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早期胃癌时,可能需行胃部分切除术。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选择,术后需长期随访胃镜并监测营养状况。预防术后贫血和消化功能障碍需针对性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
肠化生患者应建立规律的胃镜随访计划,轻度病变每1-2年复查一次,中重度病变每6-12个月复查。日常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上腹疼痛加重、消瘦、黑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通过规范管理和早期干预,多数肠化生病变可得到有效控制。
肺CT一般不能完全代替胸片,两者各有不同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场景。肺CT能提供更详细的肺部结构信息,而胸片更适合初步筛查和常规检查。
肺CT通过断层扫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肺部微小病变、早期肿瘤、间质性病变等细节,对肺结节、肺炎、肺栓塞等疾病的诊断敏感性更高。胸片操作简便、辐射剂量低且成本经济,适用于体检筛查、气胸、肋骨骨折等疾病的初步判断。对于需要动态观察的疾病如肺结核随访,胸片仍是首选。
当患者存在持续咳嗽伴咯血、高度怀疑肺癌或复杂感染时,肺CT能提供胸片无法实现的诊断精度。但儿童、孕妇等对辐射敏感人群的常规检查,或仅需排除简单肺部情况时,胸片更具优势。临床中常根据病情需要将两者结合使用,例如先通过胸片发现异常后再用CT进一步明确。
进行影像学检查前应告知医生妊娠、过敏史等情况,检查后遵医嘱复查。日常需避免吸烟等肺部损伤行为,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
哺乳期有疥疮可通过外用硫磺软膏、苯甲酸苄酯搽剂等药物治疗,同时需做好衣物消毒与隔离防护。疥疮是由疥螨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和丘疹。
哺乳期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硫磺软膏,该药通过抑制疥螨代谢发挥作用,适用于无皮肤破损的轻度感染。苯甲酸苄酯搽剂能直接杀灭疥螨,使用时需避开乳头区域。用药前需清洁皮肤,颈部以下全身涂抹,重点加强指缝、腕部等皱褶部位。用药期间暂停母乳喂养,药物完全吸收后需彻底清洗皮肤。
患者接触过的衣物、床单需用60℃以上热水烫洗,无法高温处理的物品可密封放置两周以上。疥螨离开人体后存活不超过3天,但虫卵存活期较长。建议每日更换消毒衣物,与其他家庭成员衣物分开洗涤,避免交叉感染。
患者应单独使用寝具,避免与婴儿皮肤直接接触。哺乳时佩戴口罩并彻底洗手,暂时停止母婴同床。居住环境保持通风干燥,沙发、地毯等织物定期吸尘消毒。家庭成员需同步检查,发现症状立即治疗。
疥疮典型表现为夜间加重的剧烈瘙痒,皮肤可见灰白色隧道样皮损和红色丘疹。哺乳期妇女因激素变化可能症状更明显,但需警惕过度抓挠导致继发感染。出现脓疱、淋巴结肿大等细菌感染征象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可将乳汁吸出丢弃,维持泌乳功能。全身用药后24小时可恢复哺乳,局部用药需清洁药物残留。婴儿如出现皮肤红疹或烦躁哭闹,需排查是否被传染。哺乳母亲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焦虑情绪影响乳汁质量。
哺乳期疥疮患者宜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减少出汗刺激皮肤。饮食避免辛辣海鲜等发物,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锌促进皮肤修复。治疗结束后需观察2周,确认无新发皮损方可停止消毒措施。家庭成员共同预防可降低复发概率,婴儿用品建议每日蒸汽消毒。
乳腺癌出现胸腔积液通常提示病情进展,可能属于较严重的情况。胸腔积液可能与肿瘤转移、淋巴回流受阻或胸膜受侵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情评估。
乳腺癌患者发生胸腔积液时,若积液量较少且无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由局部炎症或轻度淋巴回流障碍引起,此时通过利尿剂或胸腔穿刺引流可缓解。部分患者积液增长缓慢,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积极治疗原发病后积液可能逐渐吸收。
当胸腔积液量快速增加并伴随持续胸痛、气促、消瘦时,常提示肿瘤胸膜转移或广泛淋巴转移。这类情况可能需反复胸腔穿刺、胸膜固定术或全身化疗控制病情。积液性质若为血性,通常与肿瘤侵袭血管相关,预后相对较差。
建议乳腺癌患者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出现胸闷、咳嗽加重等症状时及时就诊。日常保持半卧位休息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限制钠盐摄入可减少液体潴留。治疗方案需根据病理类型、分子分型及全身状况综合制定,必要时联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
荨麻疹可能引发过敏性紫癜,但概率较低。过敏性紫癜属于血管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等症状,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荨麻疹患者若出现皮下出血、关节肿胀等表现,需警惕过敏性紫癜,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荨麻疹与过敏性紫癜均属于过敏相关疾病,但发病机制不同。荨麻疹主要由组胺释放导致皮肤血管扩张,表现为风团和瘙痒;过敏性紫癜则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小血管炎,造成皮下出血。两者可能因共同诱因(如感染、食物过敏)先后发生,但荨麻疹直接进展为过敏性紫癜的情况较少见。典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出现四肢对称性紫红色皮疹、膝关节或踝关节肿痛,部分伴有腹痛或血尿。
极少数严重荨麻疹患者可能因剧烈搔抓导致皮肤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瘀点样皮损,易与过敏性紫癜混淆。但此类情况属于机械性损伤,并非真正的血管炎性病变。若荨麻疹患者同时出现非搔抓部位的紫癜、关节症状或消化道出血,需通过血常规、尿常规、免疫学检查等明确是否合并过敏性紫癜。
荨麻疹患者应避免已知过敏原,如海鲜、花粉等,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抗组胺药物控制瘙痒。一旦出现紫癜、关节肿痛等症状,须立即就诊风湿免疫科或皮肤科,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维生素C片等药物改善血管通透性,严重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日常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血管损伤,观察尿液颜色变化以监测肾脏受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