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与耐受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差异、年龄增长、继发性肠道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等方式改善。
乳糖酶基因表达差异是根本原因,北欧人群多携带乳糖酶持久性基因,亚洲人群成年后乳糖酶活性普遍下降。建议选择无乳糖奶制品或口服乳糖酶制剂如乳糖酶胶囊、乳糖酶片剂。
肠道益生菌能分解部分乳糖,菌群失衡者更易出现腹胀腹泻。可补充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配合低乳糖饮食调节。
婴幼儿普遍具有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增长酶活性逐渐降低。中老年群体建议分次少量饮用乳制品,或选用酸奶等发酵产品。
克罗恩病、肠炎等会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伴腹痛、腹泻。需治疗原发病,急性期禁用乳制品,恢复期可尝试乳糖酶补充剂。
乳糖耐受者每日乳制品摄入建议控制在300毫升以内,不耐受人群可选择钙强化豆浆、低乳糖牛奶替代,必要时就医进行氢呼气试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