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油炸食物需注意油温控制、食材处理、油品选择和用后清洁。主要有油温过高易产生有害物质、食材水分过多导致溅油、反复使用劣质油危害健康、残渣积累滋生细菌、油烟排放不当污染环境等风险。
油炸时油温应保持在160-180摄氏度,温度过高会导致油脂分解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可使用厨房温度计监测,或通过木筷测试(插入油中冒出细密气泡即为适宜温度)。避免长时间高温油炸,食材下锅后需适时翻动使其受热均匀。
食材需充分沥干表面水分,肉类建议提前用厨房纸吸干。较厚食材可改刀成均匀小块,根茎类蔬菜可先焯水缩短油炸时间。裹粉时建议采用面粉-蛋液-面包糠的三步法,形成保护层减少吸油量。
推荐使用烟点高的油品如花生油、菜籽油或专用油炸油。避免使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等易氧化油类。同一批油重复使用不超过3次,出现颜色变深、黏稠或起泡时应立即更换。炸过海鲜的油不宜再用于其他食材。
待油冷却至60摄氏度以下后用滤网过滤残渣,密封避光保存。炸锅需用热水配合中性洗涤剂彻底清洗,重点清除边角处焦化物质。油烟机滤网应每月拆卸清洗,防止油脂堆积引发火灾隐患。
操作时佩戴防烫手套及围裙,锅具放置于灶台中央。准备锅盖用于紧急灭火,切勿用水浇淋油锅起火。儿童宠物需远离操作区,油炸过程中避免中途离开。厨房保持通风,开启油烟机降低PM2.5浓度。
日常建议搭配空气炸锅等替代工具减少用油量,每周油炸食品摄入不超过2次。食用时可搭配柠檬汁、萝卜泥等碱性食物中和油脂酸性。长期存放的食用油需检查是否变质,出现哈喇味应立即丢弃。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肥胖人群更需严格控制油炸食品摄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