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病主要通过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症状与体质。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证分型五种核心方式。
观察患者神色、形态、舌象等外在表现。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舌苔厚腻多与湿邪内蕴相关。望诊重点关注舌质颜色、舌苔厚薄、有无齿痕等细节,结合目赤、皮肤疮疡等局部体征辅助判断。
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辨别病性。咳嗽声重浊多属实证,语言低微常为气虚表现。口中腐臭味可能提示胃肠积热,分泌物腥臭多与湿热下注有关。闻诊需在安静环境中进行,注意辨别语言、呼吸、呕吐物等异常特征。
系统询问病史、症状特点及生活习惯。包括主诉发生时间、诱因、加重缓解因素等十问内容。重点了解寒热、汗出、二便、饮食等情况,如畏寒喜暖多属阳虚,口渴喜冷饮常为热证表现。
通过脉诊和触诊探查体内变化。常见脉象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弦脉多提示肝郁气滞。腹部触诊可判断痞块、压痛等体征,脉诊需注意寸关尺三部九候的差异,结合季节气候因素综合解读。
将四诊信息归纳为八纲辨证结论。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纲领,进而确定具体证型如肝阳上亢、脾肾阳虚等。辨证需注意真假寒热、虚实夹杂等复杂情况,最终形成理法方药对应的诊疗方案。
中医辨病强调个体化分析,建议就诊时详细描述症状变化过程,避免化妆或进食染苔食物影响舌诊。日常可记录症状发作时间、诱因等信息供医生参考,辨病期间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准确判断体质状态。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