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额颞部填充术可能出现局部肿胀、感染、填充物移位或排斥反应等后遗症,但多数症状可控且与个体体质及操作规范相关。
局部肿胀是术后常见反应,通常3-7天逐渐消退,与组织创伤后炎性反应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1-2周的淤青,冷敷可帮助缓解。感染风险主要与术中无菌操作和术后护理相关,表现为红肿热痛加剧或分泌物异常,需及时抗感染治疗。填充物移位多因植入层次不当或外力压迫导致,表现为轮廓不对称或异常凸起,轻度移位可通过按摩调整,严重者需手术复位。生物相容性差的填充材料可能引发排斥反应,出现长期红肿、硬结或肉芽肿,需手术取出并更换材料。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损伤血管神经,导致局部麻木或肌肉功能障碍,多数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反复水肿或皮肤色泽改变。填充物压迫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皮肤萎缩或色素沉着。注射类填充若误入血管可能引发血管栓塞,严重时可导致皮肤坏死或视力障碍,需紧急处理。
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挤压碰撞填充部位,1个月内禁止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出现持续发热、剧烈疼痛或视力异常需立即就医。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及经验丰富的医师可显著降低风险,术前需充分评估过敏史并完善影像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直至状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