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化疗是通过腹腔灌注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腹腔的治疗方式,主要用于腹腔内恶性肿瘤的局部治疗。治疗过程主要有术前准备、腹腔置管、药物灌注、保留观察、术后护理五个环节。
治疗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耐受性。通过超声或CT确认腹腔无严重粘连,测量腹围记录基础值。术前禁食6小时以上,排空膀胱,签署知情同意书。部分患者需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
在超声引导下局部麻醉,经皮穿刺放置腹腔引流管或植入输液港。常用穿刺点为脐与髂前上棘连线外1/3处,避开肠管及血管。置管后需拍摄X线确认导管位置,连接体外输液装置。导管可保留数周至数月,便于多次灌注。
将加热至37℃的生理盐水与化疗药物混合,通过重力滴注或输液泵缓慢注入腹腔。常用药物包括顺铂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等。灌注量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通常为1000-2000ml,灌注时间控制在1-2小时。
灌注结束后让患者每15分钟变换体位,采取头低脚高、左右侧卧等姿势,使药物均匀分布。药物在腹腔保留4-6小时后放出残余液体,监测腹痛、发热等反应。部分方案采用持续腹腔热灌注化疗,需维持药物循环2-3小时。
拔管后压迫穿刺点15分钟,观察有无渗血或渗液。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电解质平衡。常见副作用包括腹胀、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出现肠梗阻或化学性腹膜炎。治疗后建议卧床休息1-2天,逐步恢复流质饮食。
腹腔化疗期间应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导管移位。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出现持续腹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治疗结束后建议每3个月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复查,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