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躯体症状通常由神经递质失衡、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免疫系统异常及慢性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胃肠不适、胸闷、肌肉疼痛、乏力等躯体表现,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抑郁症患者大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这些物质参与痛觉调节和情绪传导。神经递质减少可能导致中枢敏化,使患者对疼痛感知增强,表现为慢性头痛或全身酸痛。临床常用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调节递质水平。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长期高皮质醇状态可能引发代谢紊乱、血压波动及血糖异常。部分患者出现食欲改变、体重骤增或骤减,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氢化可的松片等药物可用于调节内分泌功能。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平衡被打破,常见心悸、出汗异常、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胃肠蠕动异常可能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心血管症状包括心前区压迫感。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等药物可改善功能性胃肠不适。
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能引发低热、关节疼痛等类流感症状。免疫激活状态还会加重疲劳感,患者常描述为"铅灌四肢"。白芍总苷胶囊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可能改善相关症状。
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升高与抑郁程度相关,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可塑性。这种系统性炎症反应可表现为皮肤敏感、口腔溃疡频发等。Omega-3脂肪酸补充剂可能辅助减轻炎症反应。
抑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促进内啡肽分泌。饮食注意增加富含色氨酸的海鱼、香蕉等食物,限制高糖高脂饮食。建议家属协助记录症状变化,避免过度关注躯体不适,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冬季注意光照补充,室内可使用5000K色温的照明设备模拟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