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注与静注的区别主要有给药途径、吸收速度、适用药物类型、操作风险、适用场景等方面。
肌注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常用部位包括臀部、大腿外侧或上臂三角肌。静注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通常选择手背、前臂或肘窝处的静脉。肌注的药物需要穿过肌肉组织才能进入血液循环,而静注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需经过组织吸收过程。
肌注药物的吸收速度较慢,药物需要从肌肉组织逐渐扩散到毛细血管网,通常需要30-60分钟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静注药物可立即进入血液循环,数秒内即可分布全身,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急救场景。
肌注适合油性制剂、混悬液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维生素B12注射液、黄体酮注射液等。静注适合水溶性药物、高刺激性药物或需要精确控制剂量的药物,如抗生素类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化疗药物紫杉醇注射液等。
肌注可能引起局部疼痛、硬结或坐骨神经损伤,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系统性反应。静注存在更高风险,包括静脉炎、药物外渗导致组织坏死、过敏反应等,需要严格无菌操作和密切监测。
肌注常用于疫苗接种、长效药物给药或门诊治疗,如破伤风抗毒素注射。静注多用于急诊抢救、手术麻醉、肿瘤化疗等需要快速或持续给药的场景,如急救时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
选择注射方式需根据药物性质、治疗需求和患者情况综合判断。肌注后应热敷促进吸收,静注后需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两种注射方式均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患者不可自行尝试。注射后出现异常疼痛、皮疹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处理。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药物扩散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