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可能由遗传因素、过敏原暴露、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职业性刺激物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避免诱因、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控制。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家族中有哮喘或过敏性疾病史的人群发病概率较高,与特定基因变异相关。这类患者气道高反应性更明显,接触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症状。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肺功能筛查,家中避免使用地毯、毛绒玩具等易积尘物品,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尘螨、花粉、宠物皮屑、霉菌等过敏原可刺激气道炎症反应。患者接触后可能出现鼻痒、打喷嚏等前驱症状,继而引发支气管痉挛。推荐使用防螨床品,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抗炎药物。
病毒性感冒、流感等感染可损伤气道上皮,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儿童患者尤其易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急性发作。感染期需加强休息,可配合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溶液,严重时需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
汽车尾气、工业排放中的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会加剧气道炎症。雾霾天气应关闭门窗,外出佩戴N95口罩,家中可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急性发作时可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缓解支气管痉挛。
长期接触油漆、木材粉尘、化学品等职业暴露人群易发展为职业性哮喘。典型表现为工作期间症状加重,脱离环境后改善。建议调换工作岗位,必要时佩戴防护面罩,并规律使用氟替卡松吸入粉雾剂控制炎症。
哮喘患者需建立个人诱因档案,记录症状发作的时间、环境及前驱表现。日常坚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但避免冷空气刺激。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深海鱼油。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口唇发绀等情况需立即急诊处理。通过规范管理和环境控制,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