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闷胀感,典型特点包括发作性、劳力相关性及硝酸甘油缓解性。心绞痛通常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类,发作时可能伴随冷汗、恶心、左肩部放射痛等症状。
心绞痛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极少超过15分钟。疼痛多位于胸骨中上段后方,可向左侧颈部、下颌、肩部或左上肢内侧放射。典型表现为沉重感、紧缩感或压迫感,而非尖锐刺痛。发作常由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或寒冷刺激诱发,休息后多能自行缓解。心电图检查可能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
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明确的劳力诱发特点,即疼痛发作与心肌耗氧量增加相关。日常活动中如快步行走、爬楼梯、提重物等动作可诱发症状,停止活动后数分钟内缓解。这种规律性被称为"行走-疼痛-休息-缓解"模式,是鉴别心绞痛与其他胸痛的重要特征。症状严重程度可根据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分级系统评估,从轻微活动受限到静息状态发作分为四级。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能在1-3分钟内显著缓解心绞痛症状,这是诊断性治疗的重要依据。硝酸甘油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静脉,减少心肌耗氧量并改善供血。若用药后疼痛持续超过10分钟不缓解,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注意避光保存并定期更换,使用时需取坐位以防直立性低血压。
心绞痛发作时常伴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面色苍白、冷汗、心悸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或头晕等非典型表现,尤其在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不稳定型心绞痛还可出现静息痛、夜间痛或疼痛程度加重等恶化表现,提示斑块不稳定和心肌梗死风险增加。这些症状变化是判断病情危重程度的关键指标。
变异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多发生于静息状态尤其是凌晨时段,与劳力无关。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而非压低,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比硝酸酯类更有效。这类患者可能合并偏头痛或雷诺现象,吸烟是重要诱发因素。冠状动脉造影往往显示血管无明显狭窄,但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可诱发痉挛。
心绞痛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戒烟限酒并控制血压血糖。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适量进食深海鱼类和坚果。遵医嘱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定期复查血脂和心电图。若出现疼痛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或休息时发作,须立即就医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逐步改善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