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肛瘘是肛管直肠瘘中位置较浅的一种类型,属于肛周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及瘙痒。
低位肛瘘通常由肛腺感染引起,可能与肛窦炎、肛周脓肿破溃后未彻底愈合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存在克罗恩病等基础疾病。
典型症状包括肛周皮肤瘘口持续或间断排脓,伴随局部疼痛、潮湿瘙痒,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通过肛门指检可触及条索状瘘管,配合肛周超声或磁共振成像能明确瘘管走向及内口位置,需与藏毛窦等疾病鉴别。
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常用瘘管切开术或挂线疗法,术后需配合头孢克肟、甲硝唑等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建议患者避免久坐及辛辣饮食,术后定期换药并遵医嘱进行肛门功能锻炼,出现发热或异常出血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