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腹部包块及过敏反应,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测和病史调查。肝包虫病通常由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引起,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期可出现胆道梗阻或肝功能异常。
早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此时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肝内囊性病灶,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早期筛查。
随着包虫增大,可能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恶心呕吐,体检可触及肝区质韧包块。CT或MRI可显示特征性"双壁征"或"子囊征",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显著提高。
包虫破裂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胆瘘,继发感染时出现发热、黄疸。超声造影可评估包虫活性,ERCP有助于诊断胆道受累情况。
晚期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多房型包虫可发生转移。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但需谨慎操作以避免囊液泄漏引发过敏。
牧区居民或有犬羊接触史者应定期体检,避免生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确诊后需在传染病专科规范治疗,禁止自行穿刺或挤压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