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因药物、毒素或基础疾病导致血红素合成障碍的贫血类型,常见诱因包括铅中毒、抗结核药物、酗酒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铅抑制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活性,干扰血红素合成,表现为乏力、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需脱离铅暴露环境,使用依地酸钙钠、二巯丁二酸等驱铅治疗。
异烟肼、氯霉素等药物可抑制线粒体功能,导致铁利用障碍,伴随血清铁升高和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停用致病药物后补充维生素B6可能有效。
长期酗酒会消耗吡哆醛磷酸盐,影响血红素合成酶活性,出现大细胞性贫血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戒酒并补充维生素B6是主要干预手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导致克隆性造血异常,铁代谢紊乱形成病态环形铁粒幼细胞,可能进展为白血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严重者考虑去铁胺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者应避免接触重金属及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贫血严重时需在血液科指导下进行输血或铁螯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