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发热是机体对抗肠道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引起,发热有助于抑制病毒复制并激活免疫防御。
病毒侵入人体后大量复制,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白细胞介素等致热因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上调设定点。家长需保持患儿水分摄入,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控制体温。
病毒损伤口腔和手足皮肤黏膜引发局部炎症,前列腺素等介质释放加重发热反应。建议家长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配合医生开具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开喉剑喷雾剂或康复新液缓解症状。
疱疹破溃后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家长需每日检查皮损情况,出现化脓时及时就医,医生可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或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持续高热超过3天可能提示EV71感染相关脑炎或肺水肿,需立即住院治疗。家长应监测患儿精神状态,医院会采用甘露醇注射液、丙种球蛋白和甲基强的松龙等药物进行抢救。
患病期间宜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所有药物使用均须严格遵循儿科医师指导,出现嗜睡或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时须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