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夜间发热可能与体温调节节律、活动减少、体液浓缩、感染反应增强等因素有关,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人体昼夜体温波动可达0.5-1℃,傍晚至夜间基础体温自然升高,儿童中枢调节功能不完善更易显现。建议家长在睡前用温水擦拭四肢。
夜间静止状态使体表散热减少,热量积聚导致体温上升。家长需保持室温22-24℃,避免过度包裹,可适当减少盖被厚度。
睡眠时水分摄入中断,血液浓缩加剧炎症反应。家长应在睡前2小时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温开水,发热期间每2小时唤醒饮水。
病原体繁殖与免疫细胞活性在夜间增强,感染性发热常见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
夜间发热期间建议保持空气流通,每4小时复测体温,若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或抽搐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