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可能由口腔感染、皮肤感染、静脉注射药物、心脏瓣膜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控制基础疾病、预防感染等方式干预。
龋齿或牙龈炎可能导致细菌入血,需定期口腔检查,可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疗。
皮肤破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表现为局部红肿发热,需消毒处理并服用苯唑西林、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
不洁注射导致病原体直接入血,可能伴随寒战高热,需彻底戒毒并采用万古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或人工瓣膜易滋生细菌,出现心脏杂音和栓塞症状,需手术修复瓣膜并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皮肤损伤、规范医疗操作可降低风险,出现持续发热或心悸时应及时心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