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母婴传播的艾滋病儿童可能由妊娠期宫内感染、分娩时产道接触、哺乳期母乳传播等原因引起,需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支持、营养干预等方式综合管理。
1、宫内感染
妊娠期母体病毒载量高可能导致胎盘屏障突破,胎儿感染后表现为生长迟缓、肝脾肿大。建议孕早期开始联合抗病毒治疗,使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药物阻断传播。
2、产道暴露
分娩时母体血液或分泌物接触新生儿黏膜可能导致感染,出生后4-6周可出现发热、鹅口疮。需在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奈韦拉平预防治疗,并避免创伤性分娩操作。
3、母乳传播
母乳中含病毒颗粒可能导致产后感染,哺乳期婴儿可能出现反复腹泻、淋巴结肿大。建议HIV阳性母亲完全避免母乳喂养,选用配方奶粉替代。
4、免疫缺陷
感染儿童CD4细胞持续下降易继发肺炎、结核等机会性感染。需定期监测免疫状态,预防性使用复方新诺明,接种灭活疫苗。
家长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定期随访免疫指标,注意饮食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避免接触传染源,出现持续发热或体重下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