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英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靶向药的副作用包括消化道反应、皮肤问题、心脏毒性、肝功能异常和免疫抑制等,可根据具体症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处理。
1、消化道反应
靶向药常引起恶心、呕吐、腹泻以及食欲减退等消化道问题。这是由于药物会影响胃肠道粘膜或干扰正常的消化功能。缓解方法包括在进餐时服药以减轻胃部刺激,遵医嘱使用止吐药如多潘立酮或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同时选择清淡且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如症状持续加重,应立即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皮肤问题
皮疹、干燥、瘙痒、色素沉着等是靶向药物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副作用,特别是在针对EGFR或VEGFR通路的靶向药中更为多见。这类反应通常是药物作用于皮肤毛囊或血管结构引起。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产品,保持皮肤清洁滋润,严重时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类固醇乳膏如糠酸莫米松或口服维生素A衍生物类药物治疗。
3、心脏毒性
部分靶向药可能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功能或血管生成途径,导致心动过缓、心衰或心律失常等问题。患者在用药前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及其他心脏功能评估。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如出现胸闷、心悸等,应立即就诊,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联合使用心脏保护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4、肝功能异常
肝毒性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或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多因药物代谢负担增加释放毒性中间产物所致。用药期间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如ALT和AST。如异常升高,应停药或换药,并服用护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配合低脂低蛋白饮食以减轻肝脏负担。
5、免疫抑制
靶向药物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患者应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按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提高免疫力如维生素C和锌。如感染发展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或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如G-CSF。
靶向药在治疗肿瘤或其他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副作用不可忽视。患者应密切关注症状变化,与医生沟通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借助生活方式改善和药物干预最大程度缓解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