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会导致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癜、瘀斑,有时伴随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甚至内脏大出血。常见诱因包括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感染或药物等。针对原因,治疗可包括药物、手术及饮食调整等。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可由以下几方面导致:
遗传因素:某些家族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例如范科尼贫血或伯纳德-苏里综合征。
环境和外部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如EB病毒、乙肝病毒、毒素暴露如化学品或放射性物质可能使骨髓功能抑制,减少血小板生成。
免疫及自身免疫因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类型。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其加速破坏。
其他疾病及药物诱发:某些疾病如白血病、脾功能亢进或药物如抗菌药、化疗药、抗凝血药可能损害血小板的产生或存活。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及就医提示
患者典型症状是皮肤或黏膜反复出血,如瘀斑、点状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若伴发严重内脏出血,应及时就医处理。
3、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降低免疫破坏、免疫抑制剂如环胞素、硫唑嘌呤和免疫球蛋白提高血小板数量。
手术治疗:如患者对药物治疗无效,脾切除术可能用于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清除。
饮食及日常护理:饮食方面,建议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铁的食物,如橙子、菠菜、牛肉等,可促进血小板生成及增强血管健康;避免摄入会导致凝血功能下降的酒精或某些草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可能影响生命质量的疾病,但通过明确病因和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出现持续性或频繁出血情况,应立即咨询专业医生并进行评估。平时注意维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诱因影响,同时定期复查血小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