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问题描述: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靖
王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遵循适应症明确、用药规范、疗程适当等基本原则,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抗药性、治疗失败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以下是具体原则及建议。
1、明确适应症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应针对细菌、真菌、病毒等特定病原体感染,不宜过度依赖经验性治疗。医生在诊断感染类型时,通常会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报告来判断感染病因。例如,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而病毒感染如流感则以抗病毒药物为主。为确保靶向治疗,条件允许时应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选择药物。
2、剂量与途径的规范
抗感染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剂量不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病原体产生耐药性,而过量可能引发毒副作用。如,头孢类抗生素需分次服用,而万古霉素等药物需通过静脉输注。特别针对儿童、老年人或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
3、疗程适当
治疗时间应既避免过短,也不要过长。短疗程无法彻底清除病原体,易导致感染复发;长疗程则可能引起菌群失调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如不复杂的尿路感染通常只需3~5天抗生素治疗,而复杂感染或慢性病患者则可能需要更长疗程。即使症状消失,也应按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避免停止用药后不完全杀灭病原体。
4、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覆盖范围较广,但滥用可能会抑制体内正常菌群,诱发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产生。普通感染应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等,仅在明确严重感染或病情危急时使用广谱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等。
5、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抗感染药物可引起肝、肾毒性或过敏反应,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皮疹、胃肠道不适或肝酶升高等症状。如服用喹诺酮类药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腱损伤;万古霉素可能引起“红人综合征”。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用药。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控制感染性疾病、减缓耐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严格遵从不擅自购买、服用抗感染药物。当感染症状严重或用药后不适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合理用药不仅是对健康的负责,也是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贡献。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身上长圆圈癣怎么办

身上长圆圈癣可通过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改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等方式治疗。圆圈癣通常由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皮肤损伤、接触感染源、环境潮湿等原因引起。 1、外用药物:圆圈癣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克霉唑软膏等,每日涂抹患处2-3次,持续使用2-4周。使用前需清洁皮肤,保持干燥。 2、口服药物:对于面积较大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圆圈癣,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胶囊、氟康唑片、特比萘芬片等,剂量需遵医嘱。口服药物需注意肝功能监测,避免长期使用。 3、改善生活习惯:免疫力低下是圆圈癣的诱因之一,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增强体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果。 4、注意个人卫生:皮肤损伤易导致真菌感染,日常需避免抓挠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洗衣物,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毛巾、衣物等。 5、避免接触感染源:环境潮湿是真菌滋生的温床,需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接触感染源如宠物、土壤等。外出时注意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公共场所的潮湿物品。 日常护理中,建议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促进代谢。适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患处,勤换洗衣物。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