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心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生理代谢异常以及某些病理性因素。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方式。
1、遗传因素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与遗传有较密切关系。如果近亲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这与脂代谢、血管壁修复相关的基因异常可能有关。对于携带高风险基因的人群,需定期体检监测血脂、血压,及早发现心血管风险。
2、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高脂饮食、久坐不动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例如不良饮食可能导致胆固醇水平升高,使冠状动脉更容易粥样硬化。应调整日常生活习惯,例如控制饮食脂肪摄入,多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慢跑,每周累计运动时间应达150分钟以上。
3、生理代谢异常
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风险增加。控制代谢性疾病是预防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关键,可通过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降压药及二甲双胍结合生活管理改善。
4、病理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理原因,随着病变加重,血管腔逐渐狭窄,影响血流供应,甚至引起心肌梗死。早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或使用β受体阻滞剂减轻心脏负荷。严重时可选择手术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威胁生命健康,它的发生往往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代谢综合作用相关。通过定期检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疾病管理可大幅减少风险。如有胸痛、气促等症状,应及早就医筛查冠心病可能性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