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一年后发现肠癌怎么办
肠镜一年后发现肠癌需尽快就医,通过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综合干预。肠癌可能与遗传因素、肠息肉恶变、长期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
1、手术切除
早期肠癌以性手术为主,常见术式包括腹腔镜肠段切除术、开腹术等。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能需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和肿瘤标志物,监测复发迹象。
2、放射治疗
中晚期患者术前或术后可配合放疗,常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能缩小肿瘤体积或杀灭残留癌细胞。放疗期间可能出现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腹泻、腹痛,需配合肠内营养支持。
3、化学治疗
常用方案包含奥沙利铂注射液、卡培他滨片、伊立替康注射液等药物,可抑制癌细胞扩散。化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或神经毒性,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纠正。
4、靶向治疗
针对RAS野生型患者可使用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若检测到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可能适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需通过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5、营养支持
治疗期间建议高蛋白、低渣饮食,适量补充短肽型肠内营养粉。若出现肠梗阻可暂时禁食,通过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维持营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道黏膜损伤。
确诊后应完善胸部CT、盆腔MRI等分期检查,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5年内密切随访。日常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出现持续消瘦或贫血症状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