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怎么控制
发布时间:2019-12-3066250次收听
语音内容:
2型糖尿病患者要进行健康教育,而且在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要病情监测,而且还要按时、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即糖尿病五驾五车,多管齐下才可以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一、健康教育:要正确认识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正确的治疗。
二、控制饮食:控制一天总热量的摄入,同时又要保证蛋白质、脂肪的摄入,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糖尿病对糖的代谢障碍,多食易饥,所以一般而言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量高或者糖生成指数比较高的食物如哈密瓜、红苹果等,可以多食含膳食纤维比较高的食物如小米、荞麦、金针菇、山药等,不仅能补充能量,还能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三、适当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四、病情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其他心血管高危因素监测和并发症的监测。
五、按时、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如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以及新型口服降糖药如DPP-IV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岛素等。
一、健康教育:要正确认识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正确的治疗。
二、控制饮食:控制一天总热量的摄入,同时又要保证蛋白质、脂肪的摄入,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糖尿病对糖的代谢障碍,多食易饥,所以一般而言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量高或者糖生成指数比较高的食物如哈密瓜、红苹果等,可以多食含膳食纤维比较高的食物如小米、荞麦、金针菇、山药等,不仅能补充能量,还能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三、适当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四、病情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其他心血管高危因素监测和并发症的监测。
五、按时、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如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以及新型口服降糖药如DPP-IV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岛素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二型糖尿病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好了吗
2型糖尿病并不是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可以,因为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仅只是表现为单纯的血糖升高,还伴有许多其他异常表现,如体重升高、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异常等表现。随疾病进展,在上述多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导致糖尿病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抑制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是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延长患者寿命的重要方法。现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推荐合并多重冠心病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加用恩格列净类治疗,从而可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二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用什么药好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可以应用恩格列净。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控制血糖外,还需对其常见的心血管病进行干预,这一类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控制血糖的作用外,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糖尿病状态下,长期过高的血糖水平易引发血管慢性炎性反应以及过度的氧化应激,并且能通过多个通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恩格列净对上述血管因素的良性影响是其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理学机制。对于临床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已经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早期应用恩格列净进行降糖,对患者的长期获益十分显著,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型糖尿病吃啥药最好

2型糖尿病往往可以口服药物控制,口服药物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治疗。所以不同类型的2型糖尿病用药是不一样的。对于肥胖型的可以选择二甲双胍,对于消瘦型的可以用磺脲类药物,对于餐后血糖高的可以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所以2型糖尿病没有最好的药物,只要对于患者有效的药物都称之为最好的药物。每个药物的用药原则不一样,对于患者的耐受程度、对于患者的适应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没有靶器官损害、有没有并发症发生、有没有过敏体质等,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这样才称之为最好的药物。患者在得到药物以后必须规律用药,同时改善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自身要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变化值调整药物剂量、剂型,控制好血糖。
2型糖尿病怎么治疗才好得快
当患上了2型糖尿病之后,需要到医院去接受正规性的治疗,具体的用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定,不可以随意性的用药,否则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另外患者朋友们也应该要避免接触一些刺激性的食物,2型糖尿病怎么治疗才好得快呢?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适合2型糖尿病的几种饮食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否科学的饮食,它会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那到底适合2型糖尿病的几种饮食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就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哪些方法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生活中由于饮食不健康和生活压力等原因,很容易导致人们患上2型糖尿病。我们应该了解到2型糖尿病的危害,做好2型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因此我们应该事先了解一下哪些方法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防止疾病对我们的危害。下面就随专家一同了解一下吧。
2型糖尿病是怎样的病
2型糖尿病是怎样的病呢?2型糖尿病又叫成人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其中的一种,因为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35岁左右发病的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成人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已经被确诊的患者一定不能大意,要及时治疗,才能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2型糖尿病的表现简介
2型糖尿病的表现简介都有哪些?很多病人都是只知道其中的一两点,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都是简单的一些特征,比如身体没有力气、口渴,这些会让我们以为身体只是普通的口渴,等严重的时候就往往会引发并发症了,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2型糖尿病的一些表现。
2型糖尿病能治愈吗
2型糖尿病会遗传吗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系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本身并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遗传病。也就是并不和其他的遗传病一样,只要上一代血糖高,那后代一定就会出现血糖升高或者患糖尿病。目前来看糖尿病更多的和环境、饮食生活方式有关系。但是在糖尿病的家族中,遗传因素还是非常明显,通常我们称之为遗传易感性,也就是说在糖尿病的家族中后代发生血糖异常,患糖尿病的几率,较一般人发生血糖升高的几率要高得多,但并非一定就会出现糖尿病。对家中有患糖尿病的人来讲,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更需要特别注意。适当控制饮食,戒烟限酒,注意管理体重,定期进行身体各项指标检查。同时,一旦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不适的症状,要及时进行血糖的检查。

空腹血糖受损是什么意思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超过了正常范围六点一毫摩尔每升,同时又在糖尿病诊断范围七毫摩尔每升以内的状态。空腹血糖受损没有任何症状,只有经过体检或是医院的检查才能发现,因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空腹血糖受损往往是因为基础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引起血糖代谢所导致的,将来发展成为典型的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远远超过正常人。如果有二型糖尿病的家族史,合并肥胖、高血压等类似疾病的人群,要及早干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对于预防发展成为二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

二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二型糖尿病目前是一种无法根治的长期的代谢性疾病。对于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代谢病手术的治疗可以达到血糖完全的缓解,国内把BMI大于28以上的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手术的人群,但代谢病手术是有创伤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诊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临床的明显的缓解,如果没有进行生活方式的长期的良好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管理,血糖依然会升高。关键在于是否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1型和2型的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发展以及并发症的特点上都是不尽相同的。1型糖尿病的病因是由于自身免疫的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引发的胰岛素分泌缺陷。1型糖尿病的特点,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体型消瘦。起病也比较迅速。常有酮症,伴发酮症酸中毒。检测可以检测到自身免疫的标记,比如谷氨酸脱羧酶的抗体。1型糖尿病的治疗也是比较棘手的。血糖控制起来比较困难,脆性高,血糖波动比较大。容易并发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依赖胰岛素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导致。2型糖尿病的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起病比较缓慢,症状也不是很明显,体型偏胖,不容易并发酮症以及酸中毒,血糖控制起来也比较容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会比较长,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二型糖尿病可以治好吗

二型糖尿病不可以治好。二型糖尿病目前来讲,还认为是一种无法根治的长期的代谢性疾病。当然随着治疗方案的变化,治疗技术的更新,也发现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存在临床完全缓解的现象,比如效果最突出的就是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代谢病手术的治疗可以达到血糖完全的缓解。当然这种缓解的原因不是非常的明确,代谢病手术毕竟是有创伤的治疗方法,选择人群也是非常局限的,对于糖尿病肥胖的患者才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国内把BMI大于28以上的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手术的人群,当然还会考虑患者全身的状况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手术的治疗。目前经过手术治疗,糖尿病肥胖的人群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血糖得到一个完全的缓解,包括体重的下降,血压血脂等等指标的改善。但是如果这部分人群没有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若干年之后依然会出现血糖的升高,也就是说,虽然在某个阶段血糖或者说糖尿病得到很好的缓解。但是如果没有进行生活方式的长期良好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管理,血糖依然会升高。另外,像早期诊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临床的明显的缓解。但也需要生活方式的长期坚持才可以。总之,二型糖尿病目前来讲还不能叫完全治愈的一种疾病,只能通过某种治疗方法来达到某个阶段病情的缓解,关键在于是否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