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死。预防重点在于避免蜱虫叮咬,治疗需早期抗病毒及对症支持。
1. 病因与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由蜱虫叮咬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是主要病原体。接触患者血液或分泌物也可能造成人际传播。流行季节集中在春夏季,山区、林地等蜱虫活跃区域风险较高。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造血系统,导致血小板生成受抑制。
2. 典型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7-14天,初期出现持续高热(39℃以上),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病程第3-5天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50×10⁹/L),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出血倾向。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肝肾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需进行核酸检测或血清抗体检测。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进行性下降。需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发热伴出血性疾病鉴别,关键区别在于病原学检测结果。
4. 临床治疗方案
抗病毒治疗首选利巴韦林静脉注射,疗程7-10天。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针对多器官损伤:肝功能异常者使用谷胱甘肽保肝,肾功能衰竭需血液净化治疗。重症病例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风暴。
5. 预防与预后管理
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发现蜱虫叮咬后及时用镊子垂直拔出,避免挤压虫体。治愈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与肝肾功能,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血小板功能异常。病死率约5-15%,及时就医可显著改善预后。
该病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后需立即隔离治疗。疫区居民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瘀斑,应在24小时内就医排查。医疗机构处理患者血液标本时需执行生物安全二级防护,避免职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