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头发是毛囊生长周期异常或受损导致的现象,遗传、激素失衡、营养缺乏、压力及疾病均可引发。治疗需针对病因调整生活方式、药物干预或医学治疗。

1. 遗传因素

雄激素性脱发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脱发,表现为发际线后移或头顶稀疏。这类脱发与毛囊对二氢睾酮敏感有关,男性多在20岁后显现,女性更年期后加剧。米诺地尔可延长毛囊生长期,非那雄胺能抑制雄激素转化,严重者可选择毛发移植术。

2. 激素变化

产后、更年期或甲状腺疾病会造成暂时性脱发。产后脱发因雌激素骤降,通常在6-12月自愈。甲亢或甲减需调节TSH水平,口服优甲乐或甲巯咪唑稳定激素后,脱发会逐步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服用螺内酯调节雄激素。

3. 营养缺乏

铁蛋白低于30μg/L时会出现弥漫性脱发,建议每日补充硫酸亚铁65mg配合维生素C。节食导致的蛋白质缺乏会使发质变脆,每日需摄入1.2g/kg体重的优质蛋白,鸡蛋、三文鱼、鹰嘴豆都是优选。生物素缺乏者可通过每日30μg补充剂改善。

4. 精神压力

急性应激会触发休止期脱发,压力激素直接抑制毛乳头细胞活性。正念冥想配合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可降低皮质醇,严重焦虑时短期服用帕罗西汀等SSRI类药物。保证深度睡眠可促进毛囊修复,建议22点前入睡并保持7小时睡眠。

5. 病理性因素

头癣需外用酮康唑洗剂每周2次,口服特比萘芬6周。红斑狼疮引起的脱发要使用羟氯喹控制免疫反应。化疗后脱发属暂时性,冷却帽可降低毛囊损伤,新发通常在停药后3-6个月再生。

调整洗发频率至2-3天一次,水温控制在38℃以下,避免过度牵拉头发。持续3个月每日脱发量超过100根,或出现斑块状脱发时需就医排查自身免疫疾病。多数脱发通过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关键在准确识别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