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症状是情绪在躁狂/轻躁狂与抑郁发作间交替波动。典型表现包括情感高涨、精力过剩、睡眠需求减少等躁狂相,以及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等抑郁相。遗传、神经递质失衡、脑结构异常是主要病因,需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1. 躁狂/轻躁狂期表现
情绪异常兴奋或易怒持续至少1周,伴随至少3项特征:睡眠时间显著减少仍精力充沛;语速加快且内容跳跃;过度自信或夸大能力;注意力分散;冲动行为如挥霍或冒险。轻躁狂症状相似但程度较轻,不影响社会功能。
2. 抑郁期典型症状
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伴随5项以上表现:兴趣减退;体重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迟滞;疲劳感;无价值感;注意力下降;反复出现死亡念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3. 混合状态特征
约40%患者出现躁狂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表现为情绪低落但思维奔逸、烦躁不安伴随精力旺盛等矛盾状态。这种状态下自杀风险显著升高,需立即就医干预。
4. 发作周期与分型
Ⅰ型障碍需满足至少1次躁狂发作,Ⅱ型障碍需轻躁狂+重性抑郁发作。快速循环型指1年内发作4次以上,女性更常见。发作间歇期可能完全正常,也可能残留情绪不稳。
治疗需精神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是基础用药,严重躁狂可短期联用喹硫平等抗精神病药。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识别情绪触发因素,家庭治疗能改善支持系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咖啡因,每周3次有氧运动有助于稳定情绪。
双相障碍需长期规范治疗,早期识别症状能显著改善预后。发作期症状可能影响病识感,家属发现异常应及时陪同就医。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记录情绪变化日记有助于医生评估。社会支持系统与压力管理同样关键,患者应避免熬夜、倒班等扰乱生物节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