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遗体的处理办法

关键词: #传染病
关键词: #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遗体需由专业机构严格消毒后火化处理,禁止私自转运或土葬,防止病毒传播。处理流程包括遗体消毒、密封运输、专用火化炉焚烧三个关键环节。
1. 遗体消毒
专业防护人员使用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过氧乙酸或二氧化氯对遗体进行全面喷洒,重点处理口腔、鼻腔等分泌物暴露部位。消毒液浓度需达到5000mg/L,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皮肤表面用75%乙醇擦拭消毒,开放性伤口需用浸透消毒液的纱布填塞。
2. 密封运输
经消毒的遗体装入双层防渗漏尸袋,外层用0.2mm厚度聚乙烯密封膜包裹,接缝处用专用胶带封闭。运输车辆配备紫外线消毒灯,车厢内壁提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运输途中保持全程冷链(4℃以下),避免遗体腐败导致病原体扩散。
3. 专用火化处理
火化必须在传染病专用焚烧炉进行,炉温维持900℃以上持续1小时。骨灰取出后需二次消毒,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柜(121℃处理20分钟)或环氧乙烷熏蒸。火化车间实施终末消毒,空气用气溶胶喷雾器喷洒3%过氧化氢,设备表面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处理。
常见乙类传染病遗体处理要点:霍乱遗体需用10%甲醛溶液灌注体腔;炭疽感染者禁止解剖,直接密封焚烧;艾滋病遗体重点消毒血液和体液污染部位;肺结核遗体运输时需负压隔离舱。
所有参与处理人员须达到三级防护标准:佩戴N95口罩、护目镜、医用防护面罩,穿连体防护服与防水靴套。操作后按七步洗手法消毒双手,防护装备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医疗机构需在24小时内完成遗体交接,并填写《传染病遗体处理登记表》存档备查。
乙类传染病遗体处理必须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和《殡葬管理条例》,任何环节疏漏都可能导致疫情扩散。家属应配合疾控部门工作,不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骨灰领取需出示疾控机构出具的消毒证明,建议3个月后再进行安葬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