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何表现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早期常见手部精细动作困难、腿部僵硬或言语不清,晚期可影响呼吸功能。该病需尽早就医,病因涉及遗传、环境毒素、神经炎症等多因素,目前以延缓病情进展为主要治疗目标。
1. 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
上肢症状通常始于手部小肌肉萎缩,表现为扣纽扣、写字困难,逐渐发展为前臂肌肉萎缩。下肢症状多从足部下垂开始,行走时易绊倒,后期需轮椅辅助。延髓受累者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进食流质易呛咳。
2. 非运动症状表现
约50%患者伴有认知功能改变,包括执行功能障碍和语言流畅度下降。部分出现情绪不稳、强哭强笑等假性延髓情绪。自主神经症状可见便秘、尿急,但通常不伴感觉异常或眼部运动障碍。
3. 病情发展特征
典型病例从首发症状到全身扩散约3-5年,布洛德里克分型显示肢体起病型进展较延髓起病型缓慢。呼吸肌受累是预后关键指标,当用力肺活量低于50%时需考虑无创通气支持。
4. 诊断与鉴别要点
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需排除颈椎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等疾病。脑脊液检查主要用于排除炎症性疾病,约10%家族性病例可检出SOD1基因突变。
5. 多学科管理方案
药物治疗包括力如太(延缓病程)、依达拉奉(抗氧化)、利鲁唑(谷氨酸调节剂)。营养支持推荐高热量饮食,吞咽困难者采用增稠剂或胃造瘘。康复训练重点维持关节活动度,水疗和低频电刺激可缓解痉挛。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需要神经科、呼吸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管理。确诊后应每3个月评估一次运动功能和呼吸指标,早期使用无创通气可延长生存期。患者家庭需进行居家环境改造,包括安装扶手、使用斜坡等,同时关注照料者心理支持。参加正规医疗中心的临床研究可能获得新的治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