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病毒是一种什么病毒?

霍乱病毒是引起霍乱的病原体,属于弧菌科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感染后主要引发急性腹泻和脱水。
1、病原学特征:
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单鞭毛结构,能分泌霍乱毒素。该毒素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菌体对酸性环境敏感,但能在碱性环境中长期存活。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食用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海鲜或生冷食物是主要感染方式。人际直接传播较为罕见,但接触呕吐物或排泄物可能造成感染。
3、致病机制:
霍乱毒素激活肠上皮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升高,抑制钠离子吸收并促进氯离子分泌。这种离子紊乱导致肠腔大量水分积聚,形成特征性"米泔水样便"。
4、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12小时至5天,突发无痛性水样腹泻,每日可达20-30次。伴随喷射性呕吐,迅速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减退等脱水体征。重症患者未及时治疗可因循环衰竭致死。
5、防治措施:
口服补液盐是基础治疗,重症需静脉补液。抗生素可选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或阿奇霉素。预防重点在于改善环境卫生,煮沸饮用水,避免生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口服霍乱疫苗用于高危人群免疫。
日常生活中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处理海鲜需彻底加热,旅行时选择瓶装水。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患者排泄物需用漂白粉消毒。保持手部清洁,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在流行区可考虑接种疫苗,但需注意疫苗保护期有限,不能替代基础卫生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