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肿瘤是什么

关键词: #肿瘤
关键词: #肿瘤
胃肠间质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多见于胃和小肠,属于潜在恶性肿瘤。胃肠间质肿瘤可能与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症状。可通过内镜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
胃肠间质肿瘤的发生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激活,促使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抑制肿瘤生长。
部分胃肠间质肿瘤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发病风险较高。这类患者通常在年轻时发病,可能伴有皮肤咖啡斑、神经纤维瘤等表现。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
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或放射性物质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患者常见上腹隐痛、早饱感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误诊为胃炎。增强CT检查可见边界清晰的黏膜下肿块,确诊后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选择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
根据细胞形态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型。梭形细胞型最常见,多发生于胃部;上皮样细胞型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至肝脏。病理检查需结合CD117、DOG-1等免疫组化标记物,指导后续靶向治疗。
晚期胃肠间质肿瘤主要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脏和腹膜,淋巴结转移较少见。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转移灶症状。对于转移性肿瘤,可遵医嘱使用瑞戈非尼片等二线靶向药物,或联合肝动脉栓塞等局部治疗。
胃肠间质肿瘤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CT或PET-CT监测复发,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腹腔压力增高。出现体重骤降、持续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靶向治疗期间注意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