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新生儿编辑 医普小新
11次浏览

关键词: #黄疸 #宝宝

宝宝母乳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暂停母乳喂养、蓝光治疗、口服茵栀黄颗粒、补充益生菌等方式改善。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延迟、喂养不足、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遗传性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增加喂养次数

每日哺乳8-12次可促进胆红素排泄。母乳性黄疸患儿胃肠蠕动较慢,频繁哺乳能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建议家长记录每次哺乳时间,确保每2-3小时喂养一次,夜间也需维持规律喂养。哺乳时注意观察婴儿吸吮力度,避免无效喂养。

2、暂停母乳喂养

暂停母乳24-48小时可帮助鉴别诊断。改用配方奶喂养期间,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若胆红素值下降明显,可确认母乳性黄疸诊断。家长需准备适合新生儿的低敏配方奶,使用前严格消毒奶具。恢复母乳后胆红素可能轻度回升,但通常不会超过安全阈值。

3、蓝光治疗

血清胆红素超过15mg/dl时需蓝光照射。光疗能使胆红素结构改变,转化为水溶性物质经尿液排出。治疗期间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眼部及会阴防护,每4小时监测体温,补充适量水分。光疗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皮疹或腹泻,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4、口服茵栀黄颗粒

该中成药含茵陈、栀子等成分,可促进胆汁排泄。适用于胆红素值12-15mg/dl的轻中度病例。使用前需排除G6PD缺乏症,服药期间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可能出现轻微腹泻,若每日排便超过6次应减量。不建议与微生态制剂同时服用,需间隔2小时。

5、补充益生菌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制剂可改善肠道菌群。益生菌能促进胆红素分解,减少肠肝循环。建议选择新生儿专用剂型,用40℃以下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若必须使用需间隔3小时。储存时注意避光防潮,开袋后尽快服用。

母乳性黄疸患儿护理需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监测黄疸消退情况。选择自然光线充足处观察,先按压额头再松开,对比皮肤黄染程度。适当进行日光浴,避开强光时段,每次不超过15分钟。定期测量体重,保证每日增长20-30克。若出现嗜睡、拒奶、尖叫等异常表现,或黄疸持续超过3周,需及时就医排查胆道闭锁等疾病。哺乳母亲应避免进食大量胡萝卜、南瓜等含胡萝卜素食物,保持饮食均衡。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