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的形成原理

妇科编辑 医心科普
0次浏览

关键词: #月经

月经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生理现象,主要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涉及激素变化、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反应三个阶段。

1、激素调控阶段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垂体释放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促进卵巢内卵泡发育,卵泡分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黄体生成素在排卵后促使卵泡转化为黄体,黄体分泌孕激素维持子宫内膜稳定性。

2、卵泡发育阶段

月经周期初期多个卵泡同时发育,通常仅1个优势卵泡成熟并排卵。排卵后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形成黄体,若未受孕则黄体逐渐退化。黄体退化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触发月经来潮。

3、子宫内膜反应阶段

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殖修复创面,孕激素促使内膜腺体分泌营养物质。激素水平下降时,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收缩导致内膜缺血坏死,功能层脱落形成月经血。月经血包含血液、内膜组织及纤溶酶等成分。

4、月经周期调节

典型月经周期为21-35天,经期持续2-8天。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周期不规则。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后,月经永久停止。周期异常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病理状态。

5、相关生理变化

月经期可能伴随乳腺胀痛、腰骶酸胀等不适,与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有关。部分女性会出现食欲改变、情绪波动等经前期综合征表现。适度运动、腹部保暖及补充铁元素有助于缓解经期不适症状。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月经周期,建议每日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或深色蔬菜,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生冷饮食。若出现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或严重痛经,应及时就医排查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