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身疾病的概念

关键词: #疾病
关键词: #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发或加重的躯体疾病,表现为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生理功能障碍。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压力、人格特征、社会环境等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类型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长期心理应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持续分泌,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种状态可造成血管痉挛、胃肠黏膜屏障破坏等病理改变,最终发展为靶器官损害。典型如A型性格人群因长期紧张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这类疾病往往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患者除躯体症状外,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比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腹泻症状与情绪波动明显相关,体格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需同时满足躯体疾病诊断标准和心理因素致病依据。诊断时需排除单纯器质性疾病,确认心理刺激与症状发作存在时间关联。部分病例需要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等心身症状评定量表辅助评估。
采用心身同治模式,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如高血压患者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时,需结合认知行为治疗改善应对方式。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期间,建议同步进行放松训练。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理调节能力是关键。规律进行有氧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学习正念减压技巧。对于高危职业人群,建议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筛查,早期识别心理应激信号。
心身疾病的防治需要整合医学与心理学资源。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B族维生素的全谷物和深绿色蔬菜,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时,应及时到心身医学科或临床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