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骨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31次浏览

关键词: #骨髓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患肢剧痛、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出现脓液穿透皮肤形成窦道。早期诊断需结合血常规、影像学检查和细菌培养,治疗以抗生素手术引流及支持疗法为主。

1. 全身症状

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儿童可能出现抽搐,成人常见心率加快。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90%。这些表现源于细菌毒素入血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2. 局部体征

病变肢体出现持续性剧痛,轻微触碰即引发剧烈疼痛,患者常拒绝活动患肢。发病24-48小时内可见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软组织肿胀明显。胫骨、股骨等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关节活动度因疼痛明显受限。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导致骨膜被掀起,X线早期可见软组织阴影增厚,2周后可能出现骨质破坏。

3. 病情进展特征

未经治疗者5-7天后可能形成皮下脓肿,皮肤出现波动感。脓液穿透骨皮质后可形成窦道,排出黄白色脓液。慢性期可见死骨形成,X线显示空洞影与骨包壳。婴幼儿可能并发化脓性关节炎,成人易发生病理性骨折。MRI检查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核素骨扫描有助于确定多发性病灶。

4. 诊断与鉴别

除典型临床表现外,诊断需依靠血培养阳性率约50%,穿刺脓液培养阳性率可达80%。需与急性蜂窝织炎、骨肿瘤、风湿热等疾病鉴别。儿童患者特别注意与白血病骨痛区分,后者多有贫血、出血倾向等血液学异常。CT能清晰显示骨皮质破坏范围,超声可早期发现骨膜下脓肿。

5. 治疗措施

静脉抗生素应早期足量使用,首选头孢曲松联合克林霉素,疗程至少4-6周。手术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钻孔减压或开窗引流是常用方式。患肢需石膏固定制动,严重者可行持续灌洗引流。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补充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康复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避免肌肉萎缩。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属于骨科急症,发病12小时内就诊可显著改善预后。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血沉、CRP等炎症指标,观察6个月以上防止复发。慢性骨髓炎患者可能需多次清创手术,极少数病例最终需截肢处理。日常注意皮肤清洁,及时处理足癣等感染灶可降低发病风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