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41次浏览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指对标准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反应不佳,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安全水平的血液疾病,主要风险为出血倾向。病因涉及免疫异常、骨髓造血障碍、药物或感染诱发,需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影响巨核细胞分化,如MYH9基因相关综合征。家族中有血小板减少病史者需警惕遗传倾向,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分型。

2.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苯类化学物质、电离辐射可损伤骨髓造血功能。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癫痫药(如丙戊酸)会诱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需详细排查用药史。

3.病理机制

自身免疫型最常见,机体错误攻击血小板相关抗原。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液病常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需通过骨髓活检鉴别。

4.治疗手段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3-5mg/kg/天)、利妥昔单抗(375mg/m²每周)、硫唑嘌呤(50-150mg/天)可调节免疫反应。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艾曲波帕(25-75mg/天)、罗米司亭(1-10μg/kg/周)刺激骨髓造血。脾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无效的免疫性患者,有效率约60%。

5.日常管理

饮食选择高蛋白(鱼肉、鸡胸肉)、高铁(动物肝脏、菠菜)食物,避免生冷刺身。活动时佩戴护具防碰撞,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每月监测血常规,血小板<30×10⁹/L时需急诊输注血小板。

该病需血液科长期随访治疗,新型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为部分患者带来希望。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表现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抢救时机。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对控制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