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手足口病 具体症状有哪些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高发,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疱疹伴发热。多数患儿1周内自愈,少数可能引发脑炎等重症需及时就医。
1.病因与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是主要病原体。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被污染的玩具、餐具都可能成为传染源。3-5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2.典型症状表现
发病初期表现为38℃左右中低热,1-2天后口腔出现疼痛性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进食困难。手足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周围有红晕的小疱疹,臀部、膝盖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患儿伴随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
3.重症识别信号
持续高热超过3天、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EV71感染更易引起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需立即住院治疗。
4.家庭护理要点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牛奶。皮肤疱疹未破溃时涂抹炉甘石洗剂,破溃后使用碘伏消毒。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5.预防控制措施
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6月龄-5岁儿童建议接种。流行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玩具餐具每日煮沸消毒,教会儿童正确洗手方法。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密切接触者需观察10天。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传染性强,家长应掌握重症早期识别方法。做好预防措施的同时不必过度恐慌,绝大多数患儿经对症护理可顺利康复。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