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神经内科 > 内科 > 特发性震颤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手指关节屈曲是指手指关节向掌心方向弯曲的动作,属于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
手指关节屈曲功能由肌肉、肌腱和关节协同完成。屈曲动作主要依赖前臂掌侧的屈肌群收缩,通过肌腱牵拉指骨实现。掌指关节可屈曲70-90度,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范围约100-110度,远端指间关节屈曲80-90度。这种运动能力使人类能完成抓握、捏取等精细动作。日常活动中如写字、拿筷子、系鞋带等均需依赖关节屈曲功能。关节囊和侧副韧带在屈曲时保持稳定,滑膜分泌润滑液减少摩擦。正常屈曲不应伴随疼痛或弹响,活动后无僵硬感。
若出现屈曲受限或疼痛需考虑病理因素。骨关节炎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屈曲时产生骨摩擦音;类风湿关节炎引起滑膜增生,晨起出现关节僵硬;腱鞘炎使肌腱滑动受阻,表现为弹响指;外伤后肌腱断裂可直接导致屈曲功能障碍。长期保持屈曲姿势可能诱发 Dupuytren 挛缩,表现为无名指和小指不可逆屈曲畸形。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手关节僵硬综合征,屈曲范围逐渐减小。
维持手指关节屈曲功能需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每小时可做5-10次全范围屈伸活动。温水浸泡有助于缓解晨僵,进行抓握力球训练能增强屈肌力量。出现持续疼痛、关节卡锁或畸形时,应及时就医评估韧带、软骨及神经状况。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减少重复性抓握动作,高危职业者建议佩戴防护指套。
93岁肺癌晚期淋巴扩散患者的生存期通常为3-12个月,具体时间与身体状况、治疗反应及并发症控制等因素相关。
肺癌晚期淋巴扩散属于肿瘤远处转移阶段,此时癌细胞已通过淋巴系统广泛扩散。患者年龄较大且基础代谢减缓,肿瘤进展速度可能相对缓慢,但器官功能储备较差,对治疗的耐受性降低。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时,自然病程多在3-6个月,主要受呼吸衰竭、感染等并发症影响。若采用姑息性放疗或靶向治疗,可能延长至6-12个月,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存在骨转移时可能引发高钙血症或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这些因素会缩短预期生存期。营养状态是重要预后指标,体重持续下降者生存期往往较短。
建议以舒缓治疗为主,定期评估疼痛程度并调整镇痛方案,保持半卧位缓解呼吸困难,每日进行关节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可少量多餐补充高蛋白流食,如蒸蛋羹、藕粉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咳嗽。家属需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变化,记录每日进食量和排尿量,出现咯血或剧烈胸痛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心理支持方面可通过回忆疗法、音乐干预等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必要时寻求专业临终关怀团队指导。
胆结石进入胆管可能引发胆管炎、胰腺炎或梗阻性黄疸等并发症。胆结石是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物质,当其移动至胆管时,可能阻塞胆汁流通,导致一系列病理反应。
胆结石进入胆管后,最常见的后果是胆管炎。胆汁无法正常排出,细菌在淤积的胆汁中繁殖,引发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黄疸和右上腹剧烈疼痛。胆管炎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出结石。
胆结石阻塞胆管与胰管共同开口处时,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胰液回流导致胰腺自我消化,引起剧烈上腹痛并向背部放射。胰腺炎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胰腺坏死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手术清除结石。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发展为慢性胰腺炎,影响消化功能。
胆管完全阻塞会导致梗阻性黄疸。胆汁无法进入肠道,胆红素反流入血,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和陶土样便。长期梗阻可能引起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功能损害。解除梗阻是治疗关键,可通过内镜或手术方式。部分患者需要放置胆管支架维持胆汁流通。
胆结石进入胆管后应避免高脂饮食,减少胆囊收缩刺激。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胆汁,适量运动可能促进小结石排出。出现腹痛、发热或黄疸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定期体检和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胆结石,预防其进入胆管。
黑痣上长黑毛通常不会癌变,但需警惕痣体本身的变化。黑毛生长多与毛囊分布相关,若痣体颜色不均、边界模糊或快速增大时,可能提示恶变风险,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多数情况下,痣体表面存在毛囊是正常生理现象。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的痣可能覆盖在毛囊上方,导致毛发从痣中穿出。这类毛发颜色通常与痣色一致,生长速度与普通体毛无异。观察重点应放在痣体是否出现瘙痒、疼痛、破溃不愈等异常症状,而非单纯关注毛发存在。日常避免反复摩擦或抓挠痣体,减少外界刺激。
少数情况下,痣体伴随毛发异常可能需引起重视。若原有毛发突然脱落、痣体周围出现卫星灶、直径超过6毫米且不对称时,需考虑黑色素瘤可能。此类病变常伴随表皮溃烂、渗液或颜色斑驳,毛发可能变粗变硬。临床可通过皮肤镜或病理活检明确性质,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
建议每月自查全身痣的变化情况,使用ABCDE法则评估风险:不对称性、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过大、进展演变。发现异常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避免自行拔除痣上毛发。日常防晒可降低紫外线诱发的恶变概率,户外活动时建议使用SPF30以上的广谱防晒霜。
突然出现的肝囊肿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寄生虫感染、胆管炎症、创伤性因素或遗传性疾病有关。肝囊肿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恶心等症状,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多数情况下无须治疗,体积较大或引发症状时需手术干预。
胚胎期胆管发育异常可能导致肝内小胆管闭塞,形成孤立性肝囊肿。这类囊肿生长缓慢,多数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若囊肿直径超过5厘米或压迫周围组织,可能需行腹腔镜囊肿开窗术。日常无须特殊处理,但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
牧区接触犬类或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可能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引发肝包虫囊肿。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超声可见特征性"双壁征"。治疗需联合阿苯达唑片和甲苯咪唑片驱虫,巨大囊肿需配合穿刺硬化或手术切除。疫区居民应避免接触流浪犬并彻底煮熟肉类。
慢性胆管炎可能导致局部胆管扩张形成潴留性囊肿,常合并胆红素升高和发热。急性发作时可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抗感染,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反复发作者需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明确病因,必要时放置胆管支架改善引流。
肝脏外伤或穿刺活检后可能形成假性囊肿,囊液多为血性或胆汁成分。多数可在3-6个月内自行吸收,持续增大者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保护肝细胞,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
多囊肝患者常合并ADPKD基因突变,表现为肝脏弥漫性多发囊肿,可能伴随肾功能异常。治疗以缓解门静脉高压为主,可服用托伐普坦片控制囊肿进展,终末期需考虑肝移植。直系亲属应进行基因筛查,育龄患者需接受遗传咨询。
肝囊肿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限制动物内脏和酒精摄入,避免腹部撞击类运动。每半年复查肝胆超声和肝功能,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黄疸需立即就医。合并寄生虫感染者需彻底消毒个人用品,接触宠物后严格洗手。多囊肝患者需同步监测肾脏超声和血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