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儿科 > 儿科学 > 婴儿痉挛症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婴儿肚脐贴掉了后,一般需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是正常生理过程,护理不当可能引发脐炎等并发症。
脐带残端脱落后,局部可能轻微渗血或渗出淡黄色液体,属于正常现象。用75%医用酒精或碘伏棉签从脐窝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每日1-2次。消毒时需轻轻提起脐带根部,确保彻底清洁褶皱处。穿着纸尿裤时应将边缘反折避开脐部,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时可用防水护脐贴临时保护,洗后立即拆除并消毒。观察脐周是否出现异常红肿、脓性分泌物或异味,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脐炎可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脐周皮肤发红肿胀、触摸疼痛,严重时伴有发热。细菌性脐炎需医生开具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局部抗感染。真菌感染可能出现白色膜状物,可遵医嘱使用克霉唑乳膏。护理期间避免使用爽身粉等粉末状产品,防止粉末结块刺激皮肤。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儿免疫力,促进脐部愈合。若脐部持续渗血超过三天或出现发热、拒奶等全身症状,应立即前往儿科就诊。
距骨和跟骨骨折后一般需要8-12周才能逐渐恢复行走功能,具体时间与骨折类型、治疗方式及个体康复情况有关。
距骨和跟骨骨折的恢复时间主要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对于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后,4-6周可尝试部分负重活动,8周后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若骨折涉及关节面或伴有明显移位,需通过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需严格制动6-8周,待影像学检查确认骨痂形成后,再开始渐进性负重训练,完全恢复行走通常需要10-12周。康复过程中需配合物理治疗以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过早负重可能导致骨折移位或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骨折恢复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饮食上应增加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豆制品,促进骨骼愈合。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初期可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辅助行走,逐步增加负重比例至完全脱拐。若出现肿胀、疼痛加重或关节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评估。
中分化鳞癌属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病理类型,是起源于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食管鳞状细胞癌主要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种类型,中分化鳞癌的恶性程度介于高分化与低分化之间。
中分化鳞癌的癌细胞仍保留部分鳞状上皮特征,细胞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可见角化珠或细胞间桥结构。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或片状,浸润性生长,局部可能伴有坏死。病理检查可见肿瘤组织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鳞状分化,但不如高分化鳞癌典型。
食管鳞癌好发于食管中段,约占全部食管癌的50-60%,其次为食管下段。中分化鳞癌在食管各段的分布与整体食管鳞癌相似,但恶性程度较高的低分化鳞癌更多见于食管下段。内镜检查可见病变呈溃疡型、隆起型或浸润型生长。
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最初为固体食物难以下咽,逐渐发展为半流质和流质饮食也出现困难。可伴有胸骨后疼痛、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咳嗽等转移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增强CT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超声内镜能更准确判断肿瘤浸润层次。PET-CT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肿瘤标志物如SCC抗原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不高。
早期患者可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中晚期患者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放疗可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化疗方案多含铂类药物。靶向治疗如PD-1抑制剂可用于部分患者。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个体化制定。
食管中分化鳞癌患者应注意少食多餐,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热、辛辣刺激性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口腔卫生。治疗后定期随访复查,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出现吞咽困难加重、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血压高吃药降不下来时,通常不建议直接输液治疗,但若出现高血压急症(如血压超过180/120mmHg并伴随靶器官损害)则需紧急静脉用药。高血压控制需优先调整口服降压方案,输液仅用于特定危急情况。
口服降压药效果不佳时,应先排查是否存在用药依从性差、药物选择不当或剂量不足等问题。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降压药物(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增强降压效果。部分患者可能因盐敏感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或肾动脉狭窄等继发性因素导致难治性高血压,需针对性处理原发病。调整生活方式如严格限盐、减重、规律运动也能辅助降压。
当发生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或主动脉夹层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需立即静脉输注乌拉地尔注射液或硝酸甘油注射液等快速降压药物。这类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通过微量泵精确控制降压速度,避免血压骤降引发脑灌注不足。非急症情况下盲目输液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或加重心脏负荷。
建议血压持续控制不佳者尽早就医排查原因,由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或进一步检查。日常监测血压时需注意测量规范,避免在情绪激动、憋尿或吸烟后立即测量。保持低钠高钾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量补充富含镁的坚果和深绿色蔬菜有助于血管舒张。
白化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主要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两种类型。
多数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25%概率患病。该类型与OCA1、OCA2等基因突变有关,表现为皮肤、毛发、眼睛黑色素完全或部分缺失。患者需避免紫外线照射,可遵医嘱使用防晒霜、佩戴防紫外线眼镜等防护措施。
X连锁隐性遗传型白化病多见于男性,女性多为携带者。该类型与GPR143基因突变相关,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视力低下等眼部症状。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必要时可使用低视力助视器改善生活质量。
有家族史者应在孕前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通过基因筛查可明确致病突变位点,结合产前诊断技术可评估胎儿患病风险。目前已发现至少18个与白化病相关的致病基因。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眼皮肤白化病和眼白化病两大类型。眼皮肤白化病可进一步分为OCA1-7亚型,各亚型在色素缺失程度和视力损害方面存在差异。部分类型可能伴有出血倾向或免疫缺陷等全身症状。
患者需建立终身防晒保护机制,使用SPF30以上的广谱防晒产品。建议每2年进行皮肤癌筛查,每年接受眼科评估。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剂量避免过量。
白化病患者应特别注意防晒和视力保护,外出时穿戴防晒衣物、宽檐帽及防紫外线眼镜。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水果,避免吸烟等氧化应激因素。建议定期随访皮肤科和眼科,监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育龄期患者,建议在专业遗传咨询指导下进行生育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