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泌尿外科 > 外科 > 附睾炎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2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宝宝被口水呛到咳嗽可通过轻拍背部、调整姿势、清理口腔、观察呼吸、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宝宝被口水呛到通常由吞咽功能不完善、进食过快、口腔分泌物过多、呼吸道敏感、咽喉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轻拍背部
将宝宝俯卧于家长前臂或大腿上,头部略低于胸部,用掌心轻拍其肩胛骨之间的部位。拍背力度需轻柔,频率为每分钟40-60次,帮助气流冲击将呛入的液体排出。注意避免拍打脊柱或用力过猛,此方法适用于呛咳后仍有咳嗽但无面色青紫的情况。
2、调整姿势
立即将宝宝转为侧卧位或头低脚高位,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口水从气道流出。哺乳期婴儿呛奶时可采取45度角斜抱姿势喂食,喂完后竖抱拍嗝10-15分钟。对于能坐立的幼儿,可鼓励其身体前倾咳嗽,同时用手支撑其前额保持气道开放。
3、清理口腔
用纱布缠绕手指或婴儿专用口腔清洁器,轻柔擦拭宝宝舌面及颊黏膜残留的唾液。若可见明显分泌物阻塞,可用吸鼻器辅助清除口鼻腔黏液。操作时注意固定宝宝下颌避免咬伤,清理后检查咽喉部是否有异物残留。
4、观察呼吸
持续监测宝宝呼吸频率、胸廓起伏及唇色变化,正常婴儿呼吸频率为30-40次/分。若出现呼吸急促、喉鸣音、三凹征或面色发绀,提示可能存在气道梗阻。同时观察咳嗽性质,犬吠样咳嗽可能提示喉炎,应及时干预。
5、就医检查
反复呛咳或伴随发热、喘息时应就诊儿科,医生可能进行喉镜或胸部X线检查排除喉软化、胃食管反流等疾病。若发生窒息需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呼叫急救服务。先天性心脏病、脑瘫患儿呛咳需优先排查原发病。
日常喂养时注意控制奶流速,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型号;添加辅食后保持食物细碎软烂。避免在哭闹或嬉笑时喂食,餐后30分钟内减少剧烈运动。定期清洁牙床和舌苔,减少唾液分泌量。若宝宝频繁呛咳伴生长发育迟缓,建议儿童保健科评估吞咽功能。
经期喝益母草颗粒后出现经期延长可能与药物活血化瘀作用有关,也可能与个体体质或用药不当等因素相关。益母草颗粒常用于调理月经不调,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益母草颗粒的主要成分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作用,可能促进子宫收缩和内膜脱落。部分女性服用后经血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属于常见现象,尤其体质偏热或对药物敏感者更易出现。若延长在1-3天内且无其他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观察即可。
少数情况下,若经期延长超过7天或伴随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可能与药物过量、凝血功能异常或合并其他妇科疾病有关。需立即停用药物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病变、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使用益母草颗粒前应咨询医生,避免自行调整剂量。经期延长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可适当补充含铁食物如瘦肉、菠菜。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完善妇科超声、性激素六项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调整用药方案。
豉翘清热颗粒小儿一般能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豉翘清热颗粒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其成分包括连翘、淡豆豉、薄荷等,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导滞的作用。
1、适应证
豉翘清热颗粒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初期,症状表现为发热、鼻塞流黄涕、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等。该药对胃肠积热伴随大便干结的情况也有缓解作用。使用前需由医生明确辨证,避免误用于风寒感冒。
2、用法注意
家长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控制给药剂量,不同年龄段儿童用量存在差异。服药期间应观察是否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反应,症状加重或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时需立即停药就医。
3、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与滋补性中药同时服用,可能影响药效。若正在使用退烧药或其他感冒药,需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防止同类药物成分叠加导致过量风险。
4、禁忌情况
脾胃虚寒伴腹泻患儿禁用,糖尿病患儿慎用含糖剂型。蚕豆病患儿需评估连翘成分安全性,过敏体质者初次用药应密切监测。
5、辅助护理
服药期间保持饮食清淡,多饮温水,适当食用梨、白萝卜等清热食物。维持室内空气流通,监测体温变化,高热不退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复诊。
小儿用药需格外谨慎,家长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应重新就医评估,避免长期连续使用。日常注意增强体质,流感季节减少人群密集场所暴露,接种疫苗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出现感冒症状初期建议先进行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明确病因后再遵医嘱用药。
高热惊厥可通过保持环境凉爽、及时退热、合理补液、密切观察、就医评估等方式预防处理。高热惊厥通常由感染发热、体温骤升、遗传易感性、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引起。
1、保持环境凉爽
将室温控制在20-24摄氏度,避免过度包裹衣物。高热时打开窗户通风或使用空调降低室温,但需避免冷风直吹患儿。过热环境会加重体温调节负担,增加惊厥发作概率。可适当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动脉走行处帮助散热。
2、及时退热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物理降温可配合退热贴或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退热过程需监测体温变化,防止体温波动过大诱发惊厥。
3、合理补液
发热期间每2-3小时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或适量饮用温开水、稀释果汁。脱水会导致血液浓缩和电解质失衡,可能诱发抽搐。观察尿量和口唇湿润度判断补水是否充足,婴幼儿出现囟门凹陷需警惕脱水。
4、密切观察
注意有无眼球上翻、四肢强直、意识丧失等先兆症状。发作时记录抽搐持续时间、肢体表现和意识状态,清除周围危险物品,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避免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异物,多数惊厥可在3-5分钟内自行缓解。
5、就医评估
首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电解质检查排除脑膜炎等严重感染,脑电图检查适用于复杂性惊厥。有癫痫家族史或发育迟缓的患儿需神经科随访。
家长应掌握体温测量和物理降温技巧,家中常备退热药物。发热期间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记录发热和惊厥发作情况,复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疫苗接种后48小时内需特别关注体温变化。
孩子有时会把脚伸得很直可能与生理性肌肉活动、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缺钙、脑瘫早期表现或癫痫发作等因素有关。家长需观察是否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必要时及时就医评估。
1、生理性肌肉活动
婴幼儿在探索身体功能时会出现无意识的肢体伸展动作,这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可能通过伸直腿部来感知肌肉控制或缓解久坐不适,通常动作短暂且不伴随哭闹。家长可通过轻柔按摩帮助放松肌肉,无须特殊干预。
2、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
3岁以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不自主的足部背屈动作。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困倦或兴奋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脚部突然伸直,持续数秒后自行缓解。建议家长记录发作频率,若每日超过5次需咨询儿科医生。
3、缺钙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下肢伸直现象。患儿常伴有夜间啼哭、枕秃、囟门闭合延迟等症状。确诊后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滴剂(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或碳酸钙D3颗粒,同时增加户外日照时间。
4、脑瘫早期表现
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出现下肢肌张力异常增高,表现为持续性脚部伸直、交叉剪刀步态。常合并运动发育落后、抓握反射亢进等体征。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GMs全身运动评估,早期干预可采用巴氯芬片、甲钴胺片等药物配合康复训练。
5、癫痫发作
部分性癫痫发作时可能出现单侧下肢强直性伸展,通常伴随意识障碍或眼球凝视。若发作超过5分钟需紧急处理,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丙戊酸钠糖浆或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进行抗癫痫治疗。家长需记录发作视频供医生参考。
家长日常应注意保持孩子膳食均衡,适当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酪、豆腐等,避免过度包裹下肢影响血液循环。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监测大运动发育里程碑。若脚部伸直动作频繁发作、影响睡眠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建议尽早就诊儿童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科,通过脑电图、肌电图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