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口腔科 > 口腔科学 > 其它
上火牙疼不建议自行服用阿莫西林。牙疼可能与牙龈炎、龋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疾病有关,需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牙菌斑刺激导致牙龈红肿出血,可通过超声洁治清除菌斑,配合...
嘴巴肿胀可能由饮食刺激、过敏反应、口腔感染或疱疹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冷敷、抗过敏药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方式缓解。
立即用干净毛巾包裹冰块冷敷肿胀部位,每次1...
上火导致头疼眼睛疼牙痛通常由饮食不当、作息紊乱、感染性炎症、三叉神经痛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抗感染治疗、镇痛药物等方式缓解。
过量摄入辛辣刺激或高糖食物可能...
上火、小便发黄、牙疼可能与饮水不足、饮食辛辣、口腔感染、泌尿系统炎症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日常水分摄入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出现小便发黄...
上颚和下颚连接处疼痛可能与颞下颌关节紊乱、外伤、感染或关节炎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热敷、药物、口腔矫正或手术等方式缓解。
长期咀嚼硬物或磨牙可能导致关节盘移位,表现...
上颚烫伤起泡破裂后愈合缓慢可能与局部感染、反复刺激、愈合环境差、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消毒护理、药物保护、营养支持、就医处理等方式促进恢复。
水泡破裂后暴露的创...
上唇系带断裂多年仍可通过手术修复,修复效果主要与断裂程度、局部组织条件、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
需由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评估断裂部位瘢痕化程度及邻近组织状态,陈旧性断裂可...
上唇短可通过唇肌训练、口腔按摩、发音练习、物理治疗等方法改善,训练需长期坚持并结合个体情况调整。
反复进行抿嘴-放松动作,或含住压舌板做抗阻力练习,每日重复进行可增...
腮腺混合瘤手术后加压包扎一般需要7-10天,实际时间受到手术范围、引流情况、伤口愈合速度、个体恢复差异等因素影响。
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时需延长加压包扎时间,有助于减少死...
乳牙脱落后恒牙萌出空间不足可能与乳牙早失、颌骨发育不良、牙齿排列拥挤、多生牙等因素有关,可通过间隙保持器、正畸治疗、拔牙、手术等方式干预。
乳牙因龋坏或外伤过早脱落...
首页上一页56789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男性感染阴虱通常与性接触传播、密切身体接触、共用个人物品、卫生条件差或接触受污染环境等因素有关。阴虱是一种寄生在人体阴毛区域的寄生虫,主要通过直接皮肤接触传播,可能引起瘙痒、红疹或可见虱卵等症状。
阴虱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性行为过程中皮肤直接接触可能导致阴虱从感染者转移到未感染者。阴虱在阴毛区域寄生,通过抓挠或摩擦可能传播到其他部位。感染后可能出现局部瘙痒、皮肤发红或可见虱卵附着在毛发上。治疗需使用扑灭司林乳膏或苯甲酸苄酯洗剂等药物,同时性伴侣需同步治疗以避免重复感染。
非性行为的密切身体接触也可能传播阴虱,如共睡床铺、拥抱等长时间皮肤接触行为。阴虱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较短,但短暂接触仍可能造成传播。感染者可能出现夜间瘙痒加剧、皮肤蓝灰色斑点等症状。除药物治疗外,需对床单、衣物等物品进行高温清洗消毒,阻断传播途径。
共用毛巾、内衣等贴身物品可能间接传播阴虱,虱子或虫卵可能附着在织物纤维上。这种传播方式概率较低但可能发生,尤其在不经常更换或清洗的个人物品上。感染后可能观察到毛根部白色虱卵或微小移动的成虫。除使用马拉硫磷洗剂治疗外,应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并定期消毒。
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可能增加阴虱感染风险,如不经常洗澡、不及时更换内衣等。潮湿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阴虱存活,卫生条件差时虫卵更易在毛发中孵化繁殖。症状可能包括持续瘙痒导致的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治疗需结合个人卫生改善,使用氯菊酯乳膏等药物杀灭寄生虫。
接触被阴虱污染的公共场所如不洁酒店床铺、公共浴室等可能感染。阴虱在潮湿环境中可短暂存活,通过座椅、马桶等媒介传播。感染者可能出现腹股沟区域瘙痒或皮肤过敏反应。除药物治疗外,外出时应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污染的公共设施,可使用硫磺软膏辅助治疗。
预防阴虱感染需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更换和高温消毒内衣裤及床单。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或共用个人物品,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传播风险。出现持续瘙痒、皮肤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确诊,按医嘱使用专用灭虱药物,同时性伴侣需同步检查治疗。治疗期间所有接触过的衣物、床品需用60℃以上热水清洗并高温烘干,生活环境需彻底清洁消毒。
胰管造影检查可能出现胰管损伤、胰腺炎、感染、过敏反应、造影剂肾病等副作用。胰管造影是一种通过导管向胰管内注入造影剂以观察胰管结构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疾病。
胰管损伤是胰管造影较常见的副作用,检查过程中导管可能对胰管壁造成机械性刺激或轻微损伤,导致局部水肿或出血。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通常1-2天内自行缓解。胰腺炎是相对严重的并发症,造影剂注入压力过高或原有胰腺病变时,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表现为持续剧烈腹痛、恶心呕吐,需住院治疗。感染风险主要来自操作过程中的细菌侵入,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胆管炎或胰腺脓肿,需要抗生素干预。部分患者对含碘造影剂过敏,轻者出现皮肤瘙痒、皮疹,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抢救。造影剂通过肾脏代谢时可能造成肾功能暂时性损害,尤其原有肾病患者可能出现少尿、肌酐升高等表现。
检查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食物加重胰腺负担,适当增加饮水量促进造影剂排泄。24小时内密切观察腹痛、发热、排尿情况,出现持续呕吐、高热或尿量明显减少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检查前后需加强血糖监测,控制血糖稳定。有过敏史者检查前应主动告知医生,必要时进行抗过敏预处理。
玻璃体混浊主要表现为眼前出现漂浮物、飞蚊症或闪光感,多数情况下无需治疗,少数病理性混浊需针对原发病干预。玻璃体混浊可能与年龄增长、视网膜病变、眼内炎症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生理性玻璃体混浊常见于中老年人,因玻璃体液化导致胶原纤维凝聚,表现为眼前出现点状、线状或蛛网状漂浮物,尤其在明亮背景下更明显。这种情况通常不影响视力,无须特殊治疗,适应后症状可能逐渐减轻。避免过度用眼和剧烈运动有助于缓解不适感。
病理性玻璃体混浊多伴随视网膜裂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葡萄膜炎等疾病,除飞蚊症外还可出现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症状。视网膜裂孔引起的混浊需激光封闭裂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控制血糖并行玻璃体切割术,葡萄膜炎则需抗炎治疗。此类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出现突发性飞蚊增多、闪光感或视野遮挡时,应立即就诊排查视网膜病变。日常避免眼部外伤,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适度补充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菠菜、玉米等有助于维护玻璃体健康。定期眼科检查可早期发现潜在病变。
小儿惊厥主要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四肢强直或阵挛性抽搐、双眼凝视或上翻、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等症状,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惊厥发作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能由高热、脑部异常放电、代谢紊乱等因素诱发。
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随后出现节律性肢体抽动,可伴随呼吸暂停和面部发绀。发作时患儿常出现牙关紧闭、瞳孔散大,部分可能伴有尿失禁。这种类型多与高热惊厥或癫痫相关,需及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就医。
表现为身体某一侧或特定肌群的不自主抽动,如单侧肢体抖动、面部肌肉抽搐等,患儿可能保留部分意识。此类情况需警惕脑炎、脑外伤或局灶性脑损伤,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肢体无力。
特征为突然动作中止、目光呆滞,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持续5-15秒后自行缓解,无抽搐表现。常见于癫痫失神小发作,易被误认为走神,需通过脑电图检查确诊。
表现为快速短暂的肌肉收缩,如点头、耸肩或肢体突然抖动,常成簇出现。多见于婴儿痉挛症或代谢性疾病,发作时可能伴随发育倒退,需进行遗传代谢筛查。
全身肌肉持续强直收缩,肢体保持僵硬姿势,无阵挛动作,常见于严重脑损伤患儿。发作时可能因呼吸肌痉挛导致缺氧,需立即侧卧防止窒息,并检查是否存在脑膜炎等中枢感染。
小儿惊厥发作后应保持环境安静,记录发作时间和表现,避免强行约束肢体。发作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紧急送医,完善血常规、电解质、脑电图等检查。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监测体温变化,有癫痫病史者应遵医嘱规律用药,避免过度疲劳和强光刺激。
脖子左侧长了个肿块疼痛可能与淋巴结炎、甲状腺结节、皮脂腺囊肿、腮腺炎、脂肪瘤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发炎肿大,伴随红肿热痛。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触诊可发现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活动性硬结。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急性期需避免按压肿块,用温热毛巾外敷促进炎症消退。
甲状腺局部增生可能形成伴有触痛的结节,吞咽时肿块随甲状腺移动。超声检查可明确性质,甲功异常者需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调节激素。直径超过3厘米的结节可能需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指标。
毛囊堵塞导致皮脂潴留形成囊性肿物,继发感染时出现压痛。较小囊肿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控制感染,成熟脓肿需切开引流。反复发作的囊肿建议手术完整切除囊壁,术后保持切口干燥避免复发。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引起耳垂下方肿痛,伴发热、咀嚼困难。确诊需检测血清淀粉酶,轻症可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发病期间宜进食流质,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柔软包块,通常无痛但快速增大时可能压迫神经引发表面疼痛。超声检查可鉴别性质,直径超过5厘米或有压迫症状者需行脂肪瘤摘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排除恶性可能。
日常应注意观察肿块变化,避免抓挠或热敷未明确性质的肿块。保持颈部皮肤清洁,选择低领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出现肿块持续增大、皮肤破溃、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复诊,颈部肿块可能涉及多学科诊治,需根据影像学和病理结果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