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普通内科 > 内科 > 其它
腋下体温37.2℃、口腔37.4℃属于正常体温波动范围,可能与环境温度、测量误差、生理性因素或轻微感染有关。
体温计使用不当或测量时间不足可能导致读数偏高,建议测量前...
体温36.9℃伴身体不适可能由睡眠不足、轻度脱水、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作息、补充水分、对症用药、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
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力...
夜间体热但体温正常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感染等因素有关,建议结合其他症状进一步排查。
长期压力或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
脑力劳动时间过长导致体温上升可能与代谢增加、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
高强度脑力活动会加速能量消耗,导致基础代谢率暂时性升高,伴随产热增加。...
体温持续在37.1℃至37.5℃可能属于低热范围,正常体温受昼夜节律、测量方式、生理状态、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
下午或运动后体温可升高0.3℃-0.5℃,女性排卵期...
左右腋下体温差异通常属于正常现象,主要与测量误差、局部血液循环差异、汗液蒸发程度以及测量时姿势不当等因素有关。
体温计未完全夹紧或测量时间不足可能导致读数偏差,建议测...
顺丰快递入职体检项目主要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基础检查,实际项目可能因地区或岗位要求有所差异。
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筛查贫血或感染性疾病。异常...
体温早晨36.6摄氏度、下午36.8摄氏度、傍晚37摄氏度属于正常生理波动。人体体温受昼夜节律、活动量、环境温度、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
人体核心体温在清晨最低,午后...
体温在36.5-37.4摄氏度属于正常范围,实际体温波动可能受测量时间、测量方式、生理状态、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
清晨基础代谢率较低时体温偏低,下午至傍晚可能升高0....
体温枪测量额头温度37.2摄氏度属于正常范围,但准确性可能受到测量距离、环境温度、皮肤出汗、设备误差等因素影响。
红外体温枪需保持3-5厘米垂直距离测量,过近或过远均...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乙肝五项45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恢复期,需结合肝功能与HBV-DNA检测评估,处理措施包括定期复查、避免肝损伤因素、接种疫苗加强免疫、必要时抗病毒治疗。
每3-6个月检测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及HBV-DNA,观察病毒复制状态与肝脏炎症活动情况,若出现ALT升高或DNA阳性需进一步干预。
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食物摄入以降低脂肪肝风险,适度运动控制体重。
若表面抗体阴性或低滴度,可接种乙肝疫苗加强针刺激抗体产生,接种后需复查抗体水平确认免疫效果。
当出现病毒活跃复制或肝纤维化证据时,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一线抗病毒药物,禁用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
建议保持清淡饮食并补充优质蛋白,避免生食海鲜,定期进行肝脏超声筛查,出现乏力腹胀等症状及时就诊。
布鲁氏菌病可能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食用未消毒的乳制品传染给家人,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接触病畜分泌物或破损皮肤可能导致感染,处理生肉或接羔时需佩戴手套,接触后及时用肥皂水清洗。
饮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牛羊奶或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可能感染,家庭应避免食用生鲜乳制品,肉类需彻底加热。
吸入含菌气溶胶可能造成传播,处理动物皮毛或清洁畜栏时应佩戴口罩,保持环境通风。
孕妇感染可能通过胎盘或哺乳传染胎儿,孕期需避免接触牲畜,确诊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阻断治疗。
家庭成员出现持续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个人防护和食品卫生,与患者共处无须过度恐慌但需避免密切接触。
乙肝疫苗可以按照免疫程序多次接种,具体接种次数需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和医生建议决定。
新生儿需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针基础免疫,家长需按时带孩子接种并保留接种记录。
完成基础免疫后1-2个月应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家长需带孩子抽血检查抗体水平。
抗体滴度不足时可补种1-3针,家长需遵医嘱选择加强接种方案。
早产儿或免疫缺陷儿童可能需要额外接种,家长需告知医生孩子详细健康状况。
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进行抗体水平监测,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血液暴露风险,接种后观察局部反应。
女性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能由性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增强免疫力、避免高危行为、定期筛查等方式干预。
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感染后可能引发尿道炎或宫颈炎。治疗需使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同时性伴侣应同步治疗。
接触被污染的浴巾、马桶等物品可能感染,表现为分泌物增多。日常需做好个人用品消毒,确诊后可使用克拉霉素、罗红霉素、莫西沙星等药物。
分娩时经产道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结膜炎或肺炎。孕妇产前需进行筛查,感染者分娩时可选择红霉素眼膏预防新生儿感染,或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者易发生反复感染。除规范用药外,需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必要时使用匹多莫德调节免疫功能。
建议感染期间避免性生活,选择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治疗结束后需复查确认病原体清除。
中度脂肪肝及乙肝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病因控制等方式治疗。中度脂肪肝通常由肥胖、酒精摄入、代谢异常、病毒性肝炎等原因引起,乙肝则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
控制体重和戒酒是改善脂肪肝的基础,建议每日适量运动并减少高脂高糖饮食,乙肝患者需严格禁酒以避免肝脏进一步损伤。
脂肪肝可遵医嘱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双环醇片等护肝药物,乙肝患者需长期服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及乙肝病毒载量,脂肪肝患者需监测血糖血脂,乙肝患者需关注肝纤维化指标。
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需同步控制血糖血压,乙肝患者应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两类疾病均需预防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建议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食用西蓝花、深海鱼等抗炎食物,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规律有氧锻炼,出现乏力腹胀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