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超声诊断科 > 医学影像科 > 超声诊断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宫颈复位是指通过医疗手段将脱垂的宫颈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的过程。宫颈脱垂多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下腹坠胀、阴道异物感等症状。
妊娠分娩或年龄增长可能导致盆底肌群松弛,失去对子宫的支撑作用。轻度脱垂可通过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中重度需配合子宫托或手术治疗。常见伴随症状包括压力性尿失禁、性交不适等。
难产、多胎分娩可能造成宫颈韧带撕裂或拉伸。产后42天复查发现脱垂时,可选用补中益气汤等中药调理,配合生物反馈治疗。严重者需行宫颈环扎术或骶棘韧带固定术。
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持续腹压会加重脱垂程度。需治疗原发病并避免提重物,可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丸、黄芪颗粒等中成药。脱出宫颈易发生摩擦溃疡,需保持会阴清洁。
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组织萎缩,可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改善黏膜弹性。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时,可选用盐酸米多君片增强尿道括约肌张力。
马凡综合征等疾病导致韧带松弛,需评估全身情况后选择经阴道骶骨固定术等术式。术后需长期使用骨盆带辅助支撑,避免剧烈运动。
日常应避免久站久蹲,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银耳等。坚持每天做提肛运动,每次收缩维持5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练习3组。出现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异常时需及时复查,术后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
咽口水时有异物感可能由慢性咽炎、反流性咽喉炎、扁桃体结石、咽喉部肿瘤或精神因素引起。咽喉异物感主要表现为吞咽时局部阻塞感或黏附感,可能伴随干痒、灼痛或反酸症状,需结合喉镜等检查明确病因。
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刺激可能导致咽部黏膜充血肿胀,产生持续异物感。患者常觉咽部有痰黏着感,晨起干呕明显。可遵医嘱使用银黄含片、西地碘含片缓解炎症,配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避免辛辣食物刺激,保持室内湿度有助于改善症状。
胃酸反流至咽喉部会灼伤黏膜,引发烧灼样异物感,平卧时症状加重。可能伴随声音嘶哑或反复清嗓动作。建议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睡前3小时禁食,睡眠时抬高床头可减少反流。
扁桃体隐窝内食物残渣钙化形成白色颗粒,吞咽时摩擦产生异物感。可能咳出恶臭味小颗粒。需专业医生用刮匙清除结石,严重者需行扁桃体切除术。日常可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预防结石形成。
喉乳头状瘤或下咽癌早期可表现为渐进性异物感,可能伴随痰中带血或吞咽疼痛。需通过电子喉镜活检确诊,早期病变可行支撑喉镜下激光切除术。长期吸烟饮酒者出现持续症状应尽早就诊排查。
焦虑抑郁可能引发咽喉部异常感觉,称为癔球症。患者常描述咽部有球状阻塞感但进食无障碍。心理疏导联合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有助缓解。建议通过正念冥想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过度关注局部不适。
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用嗓。空气干燥时使用加湿器,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若异物感持续2周以上或伴随消瘦、咯血等症状,应立即进行喉镜检查。咽喉部症状可能涉及多系统疾病,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含片掩盖症状。
益生菌对肠漏症可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肠漏症通常指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慢性炎症、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体情况选择干预方案。
部分研究表明,特定益生菌株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助于修复肠道黏膜屏障,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改善肠道通透性。这类菌株可能通过竞争性抑制有害菌定植、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等机制发挥作用。临床常用复合益生菌制剂包含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嗜酸乳杆菌等成分,对轻中度肠道功能紊乱患者显示出调节效果。
但严重肠漏症伴随自身免疫疾病、克罗恩病等器质性病变时,单纯补充益生菌效果有限。此类情况需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免疫调节治疗等综合干预。部分患者使用益生菌后可能出现腹胀等不耐受反应,过敏体质者需警惕发酵制品中的成分风险。
肠漏症患者日常应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当补充谷氨酰胺等黏膜修复营养素,保持规律作息。确诊需通过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检测等专业评估,不建议自行购买益生菌产品长期服用。若出现持续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应及时至消化内科就诊。
右胸口堵得慌像噎着东西可能与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肋间神经痛、心肌缺血、胸膜炎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暴饮暴食或进食过快可能导致胃内食物滞留,引起右胸胀闷感。常伴有嗳气、上腹灼热等症状。可尝试少量多餐,避免油腻食物,餐后适度活动帮助消化。若症状持续,需排除胃部器质性疾病。
胃酸反流刺激食管时可产生胸骨后堵塞感,平卧时加重。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有关,典型症状包括反酸、烧心。建议睡前3小时禁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必要时需胃镜检查确诊。
胸椎退变或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肋间神经炎症,表现为单侧胸部针刺样疼痛或压迫感,咳嗽、转身时加剧。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时需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需与带状疱疹早期症状鉴别。
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心绞痛,表现为右胸紧缩感而非左胸疼痛,尤其在劳累后发作。可能伴随冷汗、乏力,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建议立即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
肺部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可能累及胸膜,引发呼吸时胸痛和闷堵感。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影像学检查可见胸腔积液。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行胸腔穿刺引流。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饱或空腹时间过长。建议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但避免突然剧烈活动。若症状反复出现或伴随呼吸困难、晕厥等表现,须立即就医排查心血管急症。长期吸烟者应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
小肚子上长了一个小肉球可能是皮赘、脂肪瘤、纤维瘤、软纤维瘤或皮下囊肿等良性病变,少数情况下需警惕皮肤恶性肿瘤。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局部摩擦刺激、代谢异常等,通常无明显症状,偶有轻微压痛或瘙痒。
皮赘是皮肤表面柔软的赘生物,多与局部皮肤反复摩擦或激素变化有关。表现为肤色或褐色的小丘疹,常见于腹股沟、腋窝等褶皱部位。一般无须治疗,若影响美观或反复摩擦出血,可通过激光或冷冻去除。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抓挠。
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增生形成,触诊质地柔软、活动度好。可能与遗传或创伤有关,生长缓慢且极少恶变。直径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者可观察,增大明显时可手术切除。避免局部长期受压,控制体重有助于减少新发。
纤维瘤为结缔组织增生性肿块,质地较硬且边界清晰。发病与外伤或内分泌紊乱相关,可能伴随轻微触痛。确诊需超声检查,较小病灶可定期复查,增长迅速者需手术切除。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伤口裂开。
软纤维瘤俗称"皮垂",呈带蒂的柔软突起,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妊娠期或肥胖者更易发生,通常无须处理。若发生扭转坏死需急诊切除,日常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皮下囊肿为表皮样囊肿或皮脂腺囊肿,内容物为角质或油脂。易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热痛,此时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治疗。未感染时可择期手术完整摘除囊壁,切忌自行挤压以免感染扩散。
建议每日观察肿物变化,记录大小、质地、活动度及伴随症状。避免频繁触摸刺激,穿着透气棉质衣物。若出现短期内迅速增大、破溃渗液、颜色变深或固定粘连等情况,应立即至皮肤科或普外科就诊。日常保持均衡饮食,控制高脂高糖摄入,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