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指由感染、免疫异常、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肠道黏膜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感染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类型。肠炎可能由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发热等症状,可通过粪便检查、肠镜、血液检测等方式确诊。
感染性肠炎主要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如沙门菌、轮状病毒、阿米巴原虫等。患者可能出现水样腹泻、恶心呕吐、腹部绞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寄生虫药物,如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阿苯达唑片等。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局限于结肠黏膜。病因与遗传、免疫失调有关,典型症状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治疗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药物控制炎症,严重时需生物制剂或手术治疗。患者应低渣饮食,避免乳制品刺激。
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表现为节段性透壁性炎症。常见腹痛、体重下降、肛周病变,可能与遗传和肠道菌群紊乱相关。治疗需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硫唑嘌呤片等免疫抑制剂,配合肠内营养支持。患者需戒烟并定期监测并发症。
缺血性肠炎因肠道血流不足导致,多见于动脉硬化或低血压患者。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血便为特征,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诊。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补液,严重肠坏死需手术切除。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关键预防措施。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腹泻、便血、肠梗阻。黏膜损伤与氧化应激有关,治疗可用谷氨酰胺颗粒修复肠黏膜,合并感染时加用左氧氟沙星片。患者应低脂低纤维饮食,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
肠炎患者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急性期症状加重或出现高热、持续血便时须及时就医。长期慢性肠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肠镜,监测营养状况和癌变风险,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